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1/09/2018, 归类于乐评, 书评, 影评.

39

儘管還沒到我的生日,但今年也已經要邁入39歲,虛歲都  40了。想起五年前還寫了篇文章送給當時也快步入40歲而表現出某種焦慮的表哥一篇文章(https://digforfire.net/?p=6484),如今看來對自己也有一點鼓勵,或者說,更大的警示作用:因為我依然一事無成!但我也想起大我三歲的李洋兄曾說過人生的財富基本是40~50累積的,當年他以此來鼓勵我;目前看來,他是非常穩健地朝這個方向前進;而我似乎仍在原地打轉。

總之,由於剛好寫完一篇長文,下午可能得接著再寫一兩篇文章。這個空檔稍作休息,換個心情,挑一下我的各種「39」,標示我當下的39部片、39張搖滾專輯、39本書。或許,到明年可以重新檢視在多一年之後,多一個名額下,又有怎麼樣的增減。

 

先來39張搖滾專輯吧。雖說從1996年開始比較有系統聽歌且在1997年更有餘力專心認識搖滾樂,但平心而論,自己骨子裡就是90年代的血液,所以聽來聽去,至今仍喜歡的,大概也還是集中在這十年吧。許多從前興奮的東西,現在都過了那個年紀了。但,誰知道,哪天又迷回那些東西了呢?以下排序是按喜歡程度。

 

  1. Television – television (1992)
  2. The Boo Radleys – everything’s alright forever (1992)
  3. Television – marquee moon (1977)
  4. Jane Siberry – the walking (1987)
  5. Minutemen – 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 (1984)
  6. The Breeders – pod (1990)
  7. Pixies – surfer rosa & come on pilgrim (1988)
  8. U2 – the unforgettable fire (1984)
  9. Dinosaur Jr. – you’re living all over me (1987)
  10. Sonic Youth – sisters (1987)
  1. From Monument to Masses – school of thought contend (2005)
  2. Aphex Twin – selected ambient works 85-92 (1993)
  3. Mansun – six (1998)
  4. Van Morrison – astral weeks (1968)
  5. Freedy Johnston – can you fly (1992)
  6. Slint – spiderland (1991)
  7. The Smiths – the queen is dead (1986)
  8. Pearl Jam – ten (1991)
  9. The Boo Radleys – giant steps (1993)
  10. Public Enemy – 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 to hold us back (1988)
  11. Lucinda Williams – lucinda williams (1988)
  12. Wye Oak – civilian (2011)
  13. Sonic Youth – washing machine (1995)
  14. Broken Social Scene – broken social scene (2005)
  15. Washed Out – paracosm (2013)
  16. U2 – zooropa (1993)
  17. Sonic Youth – daydream nation (1988)
  18.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1967)
  19. Pulp – different class (1995)
  20. Pere Ubu – the modern dance (1978)
  21. Pixies – doolittle (1989)
  22. Interpol – turns the light on (2002)
  23. Tom Waits – swordfishtrombones (1983)
  24. Aphex Twin – drukqs (2000)
  25. Jim O’Rourke – halfway to a threeway (1999)
  26. From Monument to Masses – impossible leap in one hundred simple steps (2003)
  27. Marvin Gaye – what’s going on (1971)
  28. Talking Heads – more songs about buildings and food (1978)
  29. Tindersticks – TINDERSTICKS (1993)

 

39部影片大概算是挺糾結;但可能也沒那麼難選。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是:好想趕緊再看一遍啊!

 

  1. 小津 – 秋刀魚之味 (1962)
  2. Ophuls – 蘿拉蒙戴斯 (1955)
  3. Ophuls – 某夫人 (1953)
  4. Ophuls – 歡愉 (1952)
  5. Resnais – 去年在馬倫巴 (1961)
  6. Dreyer – 葛楚 (1964)
  7. Mikhalkov – 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 (1977)
  8. 宮崎 – 風起 (2013)
  9. Bergman – 夏日插曲 (1951)
  10. Lubitsch – 生死問題 (1942)
  11. Dreyer – 証言 (1955)
  12. Fellini – 八又二分之一 (1963)
  13. Mikhalkov – 愛的奴隸 (1976)
  14. Boetticher – 血戰七強盜 (1956)
  15. Dreyer – 憤怒之日 (1943)
  16. Mikhalkov – 烈日灼身 (1994)
  17. Kusturica – 地下社會 (1995)
  18. Resnais – 廣島之戀 (1959)
  19. 小津 – 浮草 (1959)
  20. Bergman – 野草莓 (1957)
  21. 小津 – 秋日和 (1960)
  22. Murnau – 日出 (1927)
  23. Welles – 大國民 (1941)
  24. Bergman – 第七封印 (1957)
  25. Nekes – 尤利西斯 (1982)
  26. de Sica – 風燭淚 (1951)
  27. 小津 – 彼岸花 (1958)
  28. Resnais – 莫瑞爾 (1963)
  29. Welles – 奧塞羅 (1952)
  30. Polanski – 怪房客 (1976)
  31. Scola – 我們如此相愛 (1974)
  32. Rivette – 決鬥 (1976)
  33. Rohmer – 克萊兒之膝 (1970)
  34. Kechiche – 黑色维纳斯 (2010)
  35. Guitry – 毒藥 (1952)
  36. Lewis – 獵豔高手 (1961)
  37. Buñuel –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1972)
  38. Martel – 圣女 (2004)
  39. Cassavetes – 女煞葛洛莉亞 (1980)

 

39本書也有點棘手,但總之基本上我只挑中文書籍,這樣比較「親切」些;以及,我得坦白有些書還在讀,可是,卻已經對我產生極大的影響了。排序按對我影響力的後勁多寡排。

 

  1. 論語
  2. 普魯斯特 – 找回迷失的時間
  3. 巴贊 – 電影是什麼?
  4. 奧爾巴哈 – 模仿論
  5. 閻嘯平 – 追尋向晚的城邦
  6. 愛恩漢姆 – 藝術心理學新論
  7. 杜夫海納 – 審美經驗現象學
  8. 閻嘯平 -研習電影符號學的策略遊戲I 理論篇:破裂的隱喻
  9. 德勒茲 – 電影II:影像時間
  10. 德勒茲 – 電影I:影像運動
  11. 梅茲 – 電影語言
  12. 閻嘯平 – 國際關係符號學芻論III:尋找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詮釋策略
  13. 閻嘯平 – 國際關係符號學芻論I:尋找中國的國際關係理論
  14. 閻嘯平 – 國際關係符號學芻論II:尋找西方國際關係思想的詮釋策略
  15. 閻嘯平 – 游於《論語》之藝
  16. 利奧塔 – 後現代道德
  17. 沃爾夫林 – 藝術史的原則
  18. 閻嘯平 -研習電影符號學的策略遊戲II 互文篇:追憶在巴黎看電影的點點滴滴
  19. 李維-史陀 – 看‧聽‧讀
  20. 朗格 – 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
  21. 利奧塔 – 非人
  22. 楚浮 – 楚浮訪問希區考克
  23. 程抱一 – 中國詩畫語言研究
  24.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25. 張默生 – 莊子新釋
  26. 伯區 – 電影實踐理論
  27. 巴贊 – 讓‧雷諾阿
  28. 愛森斯坦 – 蒙太奇論
  29. 現代電影美學
  30. 阿多諾 – 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31. 沃爾夫林 – 古典藝術
  32. 卡夫卡 – 卡夫卡短篇作品
  33. 福婁拜 – 包法利夫人
  34. 小津、野田 – 秋刀魚物語
  35. 雅米斯 – 現代電影風貌
  36. 陳傳興 – 銀鹽熱
  37. 波尼澤 – 沒有故事的故事
  38. 馬爾羅 – 無牆的博物館
  39. 高達 – 電影的七段航程

 

就這樣。都說是變動中的清單,將來必然還會有不同的樣貌。比如,像《十九世界西方音樂文化史》很可能在我有時間好好讀「完整版」《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後就可能替換成後一本。又,比如,當我可以多讀個一百頁《圖形‧話語》,也許也有機會取代其他本利奧塔的著作;同理,讓我啃得非常慢的《符號學與語言哲學》怎麼樣都有擠進39大(或明年的40大)的潛力,但我實在還看太少,就不好說了。音樂、影片也都有這類變動的可能性啦~如果一直都不變,除了證明我老了、觀感僵化,或也可能意味著我再無鑑賞新東西的審美耐心,等等的。希望我還沒那麼快變成殭屍。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