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6/06/2018, 归类于影评.

形式的生命——肥內的杭州講座開始報名

最近可以說又陷入強烈的拖延症之中,想必一定又有什麼傷腦筋的事情等著我去做。真希望能一覺醒來,那件(些)事已經做完了。

可以拖延到什麼程度?比如,本來應該是在硬盤裡找片例,準備接下來各種課程、講座。但是,我偏偏一部接一部心目中的「經典」拉來瞥幾眼,重新擬定「私房片單」……

這不,在拖出內田賢治的《鑰匙賊之道》(慣譯「偷鑰匙的賊」-大陸;「落KEY人生」-台灣)出來,因為它本來被我放在括弧內,也就是不太確定的那種。但其實當年我在戲院可是笑翻(然而,同樣讓我在戲院笑翻,甚至笑岔的《搖擺狗》不知怎麼,就是提不起勁拉出來瞥一眼;雖說它也在括弧內);但是,我也坦承日後不管二刷、三刷、四刷,總覺得它就是少了一點「什麼」。所以即使我甚至在「電影格子」欄目寫過它,在「肥內at work」評論過它,也在「電影雜念」談過它(且不只一次),但始終對它還是有一點保留。

然而現在認真想想,從去年初就被我拋棄的是枝不也「少了那一點什麼」嗎?這也是為何,他的「代表作」在不同影迷心中會如此分歧。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像是枝這種幾乎是「發跡」於我們這輩影迷的觀影軌跡上,也就是說,並沒有影史的定位,於是,決定他在影史上的位置這種神聖的任務,就操在每個影迷手上,誰都有權為他(它們)說上幾句,並因而被載入史冊。為此,每個人爭先恐後發言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最後,在我的「私房片單」草稿中,拿掉所有是枝的片,而留下了這部《鑰匙賊之道》:因為昨天在隨便挑一段看,居然看到停不了。

其中,就包含了這樣一段經典台詞:「好不容易稍微有學習的幹勁了,可是書一買回來就滿足了。你小子就是那種最渣的人!」切實地讓自己中了招。

於是後來在挑一本睡前讀物時,就把一頁都還沒翻過的《電影符號學質疑》拿出來翻。不翻則已,一翻不得了!覺得讀書也好,看片也好,都是要看緣分。當年買這本書(起碼也五年前)時肯定是稍微瀏覽一下目錄,大概跳翻了幾頁,然後就上架塵封。可是啊,這一回看,則是滿滿親切感,覺得頻率完全對了。

像這裡有一句「影像的構圖其實就是人為地構成一個現實世界,並將它拍給人看。」(P.6)事實上正好與我前兩個月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完全一致的。米特里的表達算完整,但其實還有補充的空間;尤其是,他以為這是默片「第二期」的重要特徵,其實如今仍適用。

而我也正準備在6月23日下午的杭州講座以這個問題來當作開場;一般來説,前幾個月我是常以《魅影縫匠》那一場艾瑪登場的戲來解釋這個概念,不過,前幾天在一個微信小群「肥內的日常」裡頭已經跟日常群的成員聊到了這個片例,所以我並不打算再拿出來講一遍。於是,得換一個片例;只是要放什麼必須要稍稍賣個關子。因為……我超不喜歡講重複的東西,都已經跟別人講(不論多少人)都會讓我覺得再講一遍太無趣。所以還是讓我賣個關子。

這其實符合我上課的原則:分享最新的一些心得、研究或思考的議題。當然,有時候因為還正在想,所以多少可能會有「不成熟」的情況,這也是為何當年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的學生會在教師評鑑上給我差評,表示我上課的內容不夠完整,也常有自己在那裡呢喃的現象,不知情的助教跟系主任大概光看這樣的描述會認定我精神有問題吧?難怪後來連跟我了解一下到底發生什麼事都沒有,直接不續聘也沒有任何告知的方式,讓我跟這個學校永別。

但我聽恩師說,以前在巴黎聽課,那些大學者是被規定在課堂上只能談他們最新關注的議題、研究或心得;既然他們過去的論述都會出書,學生就去看書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在課堂上聽講。不過,當然,有利有弊,據說像杜謝可能會拿每週的上映節目表逐一幫學生過濾說哪部可以看哪部不能看哪部又是非看不可;而像侯麥完全就是跟學生瞎聊,諸如此類。當然,像麥茨這些倒真的會在課堂上講他的論文發想與進度,以及研究心得。

我對這種氛圍是羨慕的。

當然,有一個前提是:我不是什麼大學者。我也沒有那般口才(但據說很多學者口才也很差;讓我多少有點平衡),所以我的講座內容絕大多數還是要在事前規劃好。

就像我跟朋友說的,規劃課程,就像是演出前設計節目單一樣;當然,我的「表演」內容主要是以片例以及解說片例所組成。然而,片例就像曲目,其實也有講述的節奏在,尤其每一個片例要用來解說的概念不同,該如何讓這些概念有一個內部節奏,每每都讓我傷透腦筋。我也得一次次重新回到這些片例,去感受、預想片例組合的感覺,是否順暢,是否能讓概念容易過渡……雖然燒腦,但這個過程是有趣的。有點理解希區柯克的說法:當影片在他心中跑過一遍其實已經拍完;真正實行時只要能順利落實他預想的影片之七成,已經算是傑作。

是的,片例設計好之後,還很難說實際在講的時候的效果。尤其,講解時還要看台下觀眾的臉色,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每一次上課的「節目單」我基本都會留著,之後可以做檢討,知道哪一個講得好,但還有發展空間,哪一個講的時候很冷,聽眾完全get不到點……

但總之,我大概比拍片中的希區柯克還要享受講課的過程,經常,我講的會比我之前想的多;有時嘴巴講的要比想的快。講出來的時候,我反而都還在吸收自己剛剛講的話(等於是一邊寫入),然後還要再分析講出來的話有沒有問題(既然前提是它們並沒有經過事先想過;我說的事先可能是千分之一秒之類的瞬間),之後再接著講出後續不管是延續、延伸還是補充、修正前面的話(等於是一邊又在讀取),於是隨著年紀越大,內存量低,所以語速要跟著放慢,否則不是沒有出過過死機的情況……試想,演講到一半演講者死機了,是什麼狀況。但這也正是講述一些最新思路的有趣跟挑戰。

既然去年講過「影評的樣子」,算是對應到「當我們在談電影時我們談些什麼?」這個概念,那麼其實有一個「前傳」,也就是對應到「當我們在看電影時我們看些什麼」這樣的前提,所以我把這次講題取為「形式的生命」。主要是分享這幾年來教學的經驗,讓我慢慢學著去將電影主要形式做一種結晶式的聚集,讓大家可以更快掌握到電影形式的風貌。

怕是既然兩年的講題把看電影、評電影最核心的原則都講完了,就沒有明年了……要是再講,大概就會回到我更為hardcore的研究核心:小津、歐弗斯。

但其實還有一個環節,看電影、評電影都有了,當然就該有「寫電影」這個環節。於是有了24號下午加上晚上的影評工作坊這個構想跑出來,因為即使不到真的去書寫的影評活動,但是要怎麼把看跟評連結起來,再產出為一種新的創作,這中間還有一道不小的工。這天,理想上就是要把這道工序講清楚。

由於我預設來的聽眾估計有些(說不定大部分)會與去年重複,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進階班」,既然進階,無疑門檻也就比較高,思想的濃度較高,議題的層級也比較高。這也是為何人數有較嚴格的上限,我幾乎擔心連30個聽眾都找不到。但如果真是這樣也無妨,既然人來都來了,就算只有三五個聽眾,也要講下去的。

是呀,等你來搾乾我吧,因為沒有人能預料是否還有明年呢!

 

活动时间以及安排

  • 6月23日(周六)13:00~21:00

○ 第一讲:“形式的生命”讲座|《伊斯梅尔的幽灵》赏析+映后讨论会

  • 6月24日(周日)14:00~21:00

○ 第二讲:“影评的生涯”影评工作坊——肥内老师教授影评的写作

 

参与人数

30人

 

报名及收费方式

○票价

 套票  268元/两天

单票  118元/23日单天  180元/24日单天

 

报名流程

1.请加微信号Zhangjw0302

或扫描下面二维码报名

2.报名成功后缴费

3.缴费成功后拉入活动临时微信群。

 

主办方

杭州迷影联盟

柘木汇艺术家居馆

 

协办方

深焦/电影山海经/映画台湾/浙大校友会/掘火

 

联系电话

057187034113

(柘木汇)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