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8/02/2019, 归类于影评, 视觉 景观.

讀《羅浮宮朝聖》(三)

文 | 肥内

Botticelli – Vénus et les Grâces offrants des présents à une jeune fille

對這幅畫的身姿與色彩的描述無疑是精華,而收尾於對美的沉思更直擊波提切利作品的核心,當然這也是程抱一一向的研究課題,他不還寫過一本《對美的五次沉思》麼?不過我在意的是右下角丘比特所在位置——祂顯然象徵了年輕女孩的狀態:新婚;以及少女的目光——她究竟是見還是沒見到美神與女神呢?也許,這幅作品恰在如程抱一所說的「顯現在此」的當下尖點,按德勒茲用語,所以是少女目光還來不及從看向上方,即天,女神們一般所在的方向,回神過來看到眼前這些女神們的那一刻,因此,踏在「框外」的丘比特也就代表了一種「剛才抵達」的臨在。

Le Corrège – Vénus et l’Amour découverts par un satyre

找這幅畫的圖檔真是快把我找死了,一度都想直接翻拍書上畫就好了……是否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科雷喬的這幅作品不常被人提及?然而,程抱一簡短的解說已提點作品最關鍵的兩處:構圖與光彩。前者帶出精神性而後者帶出視覺性。兩者彼此交融無法化約。有趣的是,在《羅浮宮私人辭典》中作者引用了《羅浮宮愛好者參觀指南》,後者表示本作「在身體細節的描繪上還是略有缺失」而前者結論為「直到今天,我都建議不要讓未成年人欣賞這幅畫」。

Ghirlandaio – Portrait d’un vierllard et d’un jeune garçon

幾乎在讀程抱一的文字之前該留意到的元素差不多都留意倒了;唯獨沒能察覺的是「醜鼻子」帶來的難堪生命這一層面。一方面,畫家表現的溫情幾乎讓人感受不到任何負能量;但這只位於畫面正中央的鼻子恰又需從觀者對它的感受性來讀出更深的、如程抱一所示的溫情。無論如何,程抱一在本篇文末對窗外背景中的路、河之詮釋亦是我現階段拙於以文字表達的。

Le Pérugin – Apollon et Marsyas

這畫也是極難找到高解析度的圖檔……這樣的作品唯有在知曉其「故事」之後,方能更精準地判讀畫中各元素;否則僅能以最表面的方式抓取某些恆常性、於是也就不具備特殊性的表現方式。比如,我們因而能理解畫家常呈現的平原與綠地並陳的習慣竟能在此覓得一種「跨時」的對比,暗示出當下與未來;又如,明明被置放在荒蕪中,左邊的瑪息阿腳邊卻有向擁簇的小花——它們彷彿有意避開其實是賦予了它們生命的太陽神;再有,空中飛鳥的流動方向。程抱一在這篇的結語依舊是如此透亮、清澈。

da Vinci – Portrait de Lisa Gherardini (Mona Lisa)

一如本書序言所述,程抱一對此畫的貢獻更多來自會通了東西美學與思想之後,傾其激情之全力,引導我們進到畫作開創的一個整體宇宙;而這種全面性,經由他不厭其煩所強調的——萬不可將人物與背景分開,亦即,當他在描述人物部分的色層與隱喻的同時,也適用於背景,反之亦然。作為已有成千上萬論述、研究為基礎的文本,恰讓程抱一得以用截至目前為止看來最激昂的語調與當然最龐大的篇幅,這篇是全書最大一篇,刺激讀者或許長久以來早已麻木的審美疲勞以及新的活力。閱讀本書的進度也因為一再重讀本篇而嚴重停滯,但,這種時間卻又是讓人心甘情願花的。

Titien – Le concert champêtre

又是為了找圖都快找冒火了……之後乾脆直接翻拍書中附圖吧!在經過非凡的《蒙娜麗莎》導覽之後,再來到提香這幅在作品質量上絲毫沒有被比下去,且程抱一的文字重回精鍊簡要的風貌時,我竟失去思考能力。當然,讚服提香在構圖上的精妙之處,儘管經介紹,本作應由兩人合作。總之,在右邊中景裡頭牧羊人作為前景聽歌者的位移說明,這在電影中偶可見到類似手法;其情境亦能在雷諾瓦的《底層》中找到;真正讓我在意的是最後一段極美的描述,我竟始終無法找到相應的部分:「剛才還在大力促成光彩美態出現的紅色、棕色和綠色,在被陰影的透明琥珀色減弱之後,已準備好自行消失,以便與正在上升的雋永夜曲融為一體。」

 

附帶提醒,儘管義大利篇讀完,且筆記也手寫好了。不過,在進入法國篇伊始,就發現換個人翻譯似乎譯文有點問題。誰知道在這種前提之下,是否能專心讀書,亦即,讀書心得非常有可能就停留在第五篇(義大利篇後面還被我分成兩個小區段),誰知道呢?畢竟,本來在佩魯金的《阿波羅與瑪息阿》之後我本來就不想繼續寫筆記了……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