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胡凌云 发表于06/18/2020, 归类于乐评, 电台.

标签

掘火电台090 Jazz in Orbit – A Sun Shower Parade

 

撰稿播音 | 胡凌云

封面设计 | ZZZ

直接下载(direct download):点击此处

收听方式:

1. 使用上方网页播放器(兼容iOS,可将此页链接复制到手机播放)

2. 使用上方直接链接播放或下载到本地播放

3. 使用iTunes Podcast(电脑或移动设备,手机用户可在iTunes Store或Podcasts app中搜索“掘火电台”)订阅收听:点击此处

4. 到网易云音乐页面或app收听:点击此处

5. 到荔枝fm页面或app收听:点击此处

 

欢迎您收听掘火电台,我是胡凌云。我在掘火电台第一个十年中制作的专题节目和历年的年终总结,从2009年第一期《当Techno已成往事》开始,主题大多是美国湖区电子音乐,也就是底特律techno、芝加哥house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音乐风格。到2018年的《美国中西部电子音乐》,我感觉这个主题可以告一段落了。在第二个十年中,我打算为您介绍一些其他源自美国的音乐,比如爵士乐。

 

Toshiyuki Miyama & The New Herd ‎宮間利之 – Nio & Pigeon (1972) – Hide and Seek

 

或许您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刚才我们播放的音乐应该是爵士乐,但它有着一丝奇妙的东方情趣。是的,我打算做的一系列爵士节目中,前两期是来自远离爵士发源地的爵士乐,这一期的主题是日本。刚才这首曲目的演奏者是由宮間利之领导的大乐队The New Herd。生于1921年的宮間利之是这期节目中最年长的一位人士。他二战时期在日本海军军乐队演奏单簧管,1950年成立Jive Aces,并在美军俱乐部中表演。1958年,乐队更名为The New Herd。这是一支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活跃着的大乐队,常年在国内外巡演,与西方乐手合作,在日本爵士乐历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刚才您听到的曲子名叫《捉迷藏》——日本从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这种游戏之后,在江户时代已经非常流行,至今,日本人依然拥有捉迷藏协会和捉迷藏日,还建议将捉迷藏列为奥运会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捉迷藏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游戏,而有着更深的文化含义,与鬼魂相关,这一点在其他日本文艺作品中也有体现。这张唱片的创作是由乐队吉他手山木幸三郎(Kozaburo Yamaki)完成的,虽然乐队主体编制是大乐队形式,但配器更加丰富,添加了很多有趣的打击乐器。这张名叫《仁王与鸠》的专辑,其中的音乐和它被金刚面容占据的封面一样充满了深厚的日本文化氛围。下面是这张专辑的另一首曲目,《太阳雨进行曲》(The Sun Shower Parade),说的是狐狸娶亲,黑泽明1990年的电影《梦》中第一段梦境讲述的就是这个日本文化中独特的景观。用爵士乐来描述这类灵异事件,最合适不过。

 

Toshiyuki Miyama & The New Herd ‎宮間利之 – Nio & Pigeon (1972) – The Sun Shower Parade

 

其实,制作接下来这一套两集爵士乐节目的初衷是把风格相近的曲目收集起来做个专题,以免年终回顾的时间过长。所以,当我发现自己近年聆听的音乐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爵士乐之后,做一两集爵士专题的想法也就自然浮现。我按照以前做节目强调音乐产地的习惯将它们按照国家分集,而在同一集里,我会用厂牌来组织曲目。记得在掘火电台刚开播起,我就在节目中不断提到厂牌这个词,看到有读者表示学习到了用厂牌寻找音乐的新方式,虽然我觉得常识,但还是很开心。毕竟,有特色的小厂牌一直都是发掘特色音乐捷径。我自己完全没有时间去逛实体唱片店,但音乐趣味非常发散,所以大部分选购唱片的时间都花在网店和Discogs上了,而厂牌一直都是我在这些网站上搜索和跳转的主要关键词。另一方面,因为我略有洁癖,对唱片品相要求较高,也并不痴迷于拥有首版而是更关注音乐本身,所以消费的主要都是再版唱片。结合这两点,引导这次节目的厂牌都有一个特点:它们并不是经典爵士厂牌,而是致力于再版爵士的新厂牌。

在这期节目选择的四家再版日本爵士乐的厂牌中,我将日本人自己的Deep Jazz Reality排在了第一。但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家厂牌,而是一个系列,因为它涉及很多原版厂牌和再版厂牌,而这个系列背后其实主要就是一个名字:尾川雄介,他是东京一家小型二手唱片店Universounds的老板,从2006年开始策划和运作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所涵盖的再版唱片并不仅仅是日本爵士,但它确实已经成为我探索日本爵士的渠道之一——去年年终回顾中的那张山口真文,就是来自这个系列。作为一个不通日文、没去过日本唱片店、家中没有任何唱片指南类书籍、也极少和其他人聊音乐的人来说,对一个陌生领域的探索是由纯粹的试听开始的,而在网上试听比在唱片店试听方便得多——从试听网店提供的几十秒录音开始,到YouTube听全曲,需要的话还可以到Soulseek下载整张专辑。随即,在完成了一些令自己满意的购买之后,就会开始有意无意地寻找这些唱片之间的相关度——Deep Jazz Reality和它显眼的红色侧标就是这样被记住的。尾川雄介对于这些唱片的选择是纯粹基于个人趣味还是添加了对历史的考量,我并不打算去深究。类似的系列很多,但它和我在这期节目中介绍的其他厂牌和系列一样,是我和日本爵士相遇的方式,是一种缘分,而我试图用这期节目展现的也正是我和这些日本爵士相遇的方式,而不是它的全貌。

不过,编完曲目,我发现其中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比如,这个系列中的很多唱片初版都在七十年代。而我的整期节目也都聚焦在这个时期。这并不是一种巧合,我想其中大概有几个原因:首先,一大批日本青年爵士乐手的产出在当时达到一个巅峰;其次,从那时开始,日本的本土音乐产业超越了海外音乐,原创音乐出版进入兴盛期,再其次,那个年代,爵士乐开始了和其他音乐的融合,音乐风格变得多元化。可以说,那个年代是日本爵士乐的黄金时代。此外,当时出版的许多唱片,哪怕是大公司制作发行,如今也成为珍稀品种,甚至卖出天价,再版唱片既是对市场需要的回应,也体现着一些有识之士在文化保护和推广上的责任心。

在我今天为这个系列选择的几首曲目中,下面这首Tak’s Tune是最老的。1933年出生的猪俣猛(Takeshi Inomata)在五十年代的美军基地闻着汉堡包和黄油的气味为美军演出,后来帮助雅马哈设计了第一批打击乐器,1976年开办了自己的鼓乐学校,至今依然在教育下一代。虽然他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在渡辺貞夫(Sadao Watanabe)等日本爵士元老的唱片中出现,这张名为Sounds Of Sound L.T.D.的专辑发行于1970年,其中出没着funk、迷幻和前卫摇滚的感觉,完美代表了当时的国际音乐风景。

 

Takeshi Inomata & Sound Limited 猪俣猛 – Sounds Of Sound L.T.D. (1970) – Tak’s Tune

 

在这样一期关于日本爵士的节目中,作为背景,我们应该简单浏览一下爵士乐作为流行音乐在日本发展的历史。日本民众听到的最早的西方音乐可能是在日本十九世纪中叶结束锁国时代之后听到的美军、英军和荷兰军乐队的演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爵士乐从东京、横滨、神户和大阪这样的大型港口城市输入,在舞厅流行开来——和当时的上海一样,在日本也有菲律宾爵士乐队。但到了二战前,因为政治形势影响,舞厅日渐萧条,新兴的爵士咖啡馆也作为异见者聚集场所而被军警监视。进入二战高峰期,作为敌对国音乐,爵士乐是被禁止的。当时能在日本流通的西方音乐只有古典音乐,毕竟其中很多来自它的同盟德国。二战后,情况发生了戏剧化的改变,西方流行音乐席卷日本并被民众广泛接受。在那个时期,广义上的洋乐和邦乐(也就是海外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区分一直存在,但到了1966年,也就是The Beatles访问日本的那一年,两者在唱片工业中的比重终于发生了调换,本土音乐从那之后一直都是日本唱片工业的主流。也是在那个时期,外国爵士乐手对日本的访问大大减少,而日本爵士乐手开始大批到海外学习或演出。回顾六十年代末乐队音乐的兴起,七十年代初抗议民谣的街头表演,流行女歌手的崛起,七十年代中期电视剧主题曲和七十年代末商业歌曲、流行偶像、卡拉OK的兴起,我们能看到日本本土流行音乐迅速从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中形成自己的生态并且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强大力量。日本唱片公司的唱片销量从1968年的五百亿日元猛增为1976年的两千亿日元,本土音乐在其中有很强的驱动作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七十年代成为日本本土爵士乐的黄金时代是非常合理的。

接下来要播放的作品也展现了这样一个大时代——这张稲垣次郎和Big Soul Media(Jiro Inagaki & Big Soul Media)乐队与鈴木宏昌(Hiromasa Suzuki)合作的专辑By The Red Stream发行于1973年,混合了大乐队、摇滚和funk音乐的风格,而且充满了一种宣言式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它被认为是一张反战概念专辑。虽然鈴木宏昌认为对于爵士乐来说,曲名对于音乐并没有指导作用,但专辑中的曲名和封面的红色流水都支持着这个说法。虽然不知道他们和那个时代的美国艺人一样关注的是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越战,还是回忆世界大战给日本国民带来的创伤,但这样的作品无疑标志着日本乐手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爵士乐来表达自己完整的理念。

 

Hiromasa Suzuki + Jiro Inagaki & Big Soul Media ‎鈴木宏昌 稲垣次郎 – By The Red Stream (1973) – By The Red Stream

 

日野皓正(Terumasa Hino)生于1942年,7岁学小号,13岁在美军基地演奏,1967年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1975年移居美国,开始和美国艺人合作,发行了一系列专辑,在1989年成为了第一位签约Blue Note的日本艺人,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爵士艺人之一。相比之下,他的弟弟,1946年出生的日野元彦(Motohiko Hino)就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但依然是日本最优秀的爵士鼓手之一。

下面这首《进入天国》(Into the Heaven)选自这位鼓手1971年发行的名叫《首张专辑》(The First Album)的首张个人专辑。它其实是日野皓正的作品,首发于自己1970年的专辑《进入天国》,自然是小号主打,而弟弟作为鼓手伴奏。而在弟弟个人专辑中,哥哥则没有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张专辑都属于Takt Jazz Series,日本古伦美亚公司(日本第一家唱片公司)的爵士子厂牌,自从1967年创立以来已经发行了一百多张日本原创爵士唱片,算是一家经典厂牌。而它们也同属于这家厂牌一个名为“爵士新流”(New Stream In Jazz)的系列,这个系列的活跃期是在1968年到1980年。这些信息暗示,在六十年代末,日本原创爵士乐不仅得到了唱片业的支持,而且明白自己正在探索一个新方向。

另一个值得了解的现象是日本爵士乐手在这个时期前后的人员流动: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像穐吉敏子(Toshiko Akiyoshi)和渡辺貞夫这样的老一代日本爵士乐开拓者都曾经到美国专业爵士乐学府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求学,前者还是伯克利的第一位日本学生,而到了七十年代,会有日野皓正这样已在本土立业的乐手到美国发展。这种双向人员流动一直都对日本爵士乐发展产生着持续而重要的影响。日野元彦自己也在七十年代末到美国发展,不过并没有哥哥那样的知名度,本人也在1999年去世,但他早年的个人专辑在近半个世纪后被Deep Jazz Reality再版并流通世界,算是对日本爵士历史的补全——这也是这期没有明星级乐手的节目努力的一个方向。

 

Motohiko Hino 日野元彦 ‎– First Album (1971) –  Into the Heaven

 

寺下誠是另一位到美国学习的日本爵士乐手。他于1951年生于北海道,6岁时开始学习钢琴,不久便喜欢上了Thelonious Monk。1977年,他到了美国,虽然目的只是陪妻子求学,但得到了底特律爵士钢琴大师Barry Harris的指点——而Harris和Monk关系密切,所以看起来像是天意。1978年,在当地乐手协助下,他在纽约为Union Records——也是一家出版了很多爵士的日本厂牌——录制了第一张专辑《大丰收》(The Great Harvest)。专辑中演绎了Monk的作品,而我选取的是他的原创作品Samoa。这首曲子的原名是《夏》(Summer)。

这张专辑在发行将近30年之后才在2014年得到再版,然后在去年被Deep Jazz Reality和法国爵士再版品牌Le Très Jazz Club分别发行,后者这几年发行了不少日本爵士,值得您的关注。虽然我自己的习惯依然是,假如能找到价钱合理的日版,自然会倾向于购买日版,就好像,虽然已经买了标准版的小津作品,但看见松竹再版,会再败家一次,因为总感觉本国人经手的应该是最好的。在此顺便提一个音乐消费方面的常识性观察,那就是日本人在最近几十年中对于唱片的消费能力一直令世人瞩目:日本虽然在音乐消费总量上次于美国屈居第二,但即便在流媒体称霸天下的今天,日本市场的实体音乐消费依然占了70%,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已经跌到了9%。 索尼音乐在关闭黑胶唱片生产线三十年之后,在2018年重新在东京开厂生产。即便是在西方已经绝版的很多唱片,在日本依然能找到再版。

 

Makoto Terashita寺下誠 ‎– The Great Harvest (1978) – Samoa

 

在Deep Jazz Reality系列中,相对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福居良(Ryo Fukui)。他已在2016年去世,但他的钢琴却已在沉寂已久之后被再版和串流平台推动着重新响起,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1948年出生的福居良和寺下誠一样是北海道人,而且都受到Barry Harris的指点,这算是一个巧合。福居良在七十年代发行了两张专辑之后,到1992年才到访美国并遇见Harris,然后在整个九十年代发行了两张专辑,可以说是非常低调的事业——但从九十年代开始,他和妻子一直在札幌经营着一个叫Slowboat的爵士俱乐部——这是日本爵士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而他、寺下誠、乃至这次节目中很多其他乐手一样也都在年长之后从事着音乐教育工作——这也是日本爵士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

下面要播放的曲子来自福居良1976年的首张专辑《风景》(Scenery),由日本另一家重要的爵士乐相关厂牌Trio发行,被归于“Trio爵士狂热”(Trio Jazz Maniac)系列——这个系列在那个年代发行的唱片包括众多美国大师,还有一批早年的ECM,福居良作为不多的日本本土艺人能跻身其中也算是一种认可,但这张专辑在那年发行黑胶之后,直到2005年才被第一次再版为CD,然后近年得到了日本和欧洲厂牌的不断再版,以至于我在购买时作出选择。下面是由他演绎的日本爵士钢琴家市川秀男(Hideo Ichikawa)的作品《初夏》(Early Summer)。从这首曲子能够听出,在七十年代,一位三味线世家出身的年轻人在二十二岁开始自学钢琴,到二十八岁时对这种西洋乐器的驾驭能力。

 


Ryo Fukui 福居良 ‎– Scenery (1976) – Early Summer

 

日本人的爵士究竟有没有日本特色?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记得当初在国内报纸发的第一篇类似乐评的文章,大概是在95年和我对面上铺的兄弟合写的,讨论的就是当时正处在黄金时代的中国摇滚的中国特色问题,文中肯定是讨论了传统乐器和民族旋律的融入,文章是幼稚的,但如今把这个问题放到日本爵士上,自然也会想起这种融入——只不过,这一次,因为外国人身份,这种角度似乎是一种本能。就像如今依然常年都会在美国大城市巡演的日本鼓乐,似乎是日本民族身份的标志,充满异国风情的传统是西方观众的看点。但在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末,爵士乐在日本面临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日本乐手完全接受了这种西方音乐形式,另一方面,他们思考着是否应该在这种音乐中展现自己的民族身份,创造一种真正的日本爵士。在那段时期,有日本乐评人说日本爵士是爵士化的日本民谣,日本爵士艺人走向世界的时候也使用了民族乐器和音阶。去年英国厂牌Mr. Bongo再版的日本爵士唱片中包括了一些尺八+爵士的经典专辑。不过我并没有购买,因为试听之后的感想是,在当下,我更喜欢去感受在传统爵士乐形式中埋藏得更深的民族性。

当我想要感受日本爵士的独特时,常常会通过主题去寻找。在那个时代的日本爵士唱片中,曲目分类常常是这样的:一部分是西方作品,在原创作品中,有一种是艺人向影响了的美国大师致敬,从曲名往往能看出来,演奏风格也往往模仿了这位大师,而另一种原创则有着更加日本的标题。在我想象中,一首以富士山或是乌冬面为主题的作品,有可能最大化了了本土色彩而最小化了美国韵味。下面我们播放的两首曲子是同一首作品的两个版本。曲名Watarase指的是渡良濑,这条河流位于日本关东地区,创作者板橋文夫(Fumio Itabashi)于1949年出生在被这条河流横穿的足利市。他和本此节目要介绍的另一位日本爵士乐手梅津和時(Kazutoki Umezu)是赖声川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的配乐,所以您或许早已听过他的创作。他的个人爵士作品比前面几位钢琴手多一些,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依然属于稀缺品种,而这首1980年发行的Watarase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在他的钢琴独奏版本之后,是选自森山威男1981年首张个人专辑《微笑》(Smile)的乐队版。1941年出生的森山威男(Takeo Moriyama)在七十年代的前五年是山下洋輔三重奏(Yosuke Yamashita Trio)的鼓手,巡演欧洲,后来自组森山威男四重奏,也就是演绎了这个乐队版的组合,而在其中负责钢琴的也是板橋文夫。

这首曲子据说是日本音乐制作人Nujabes的最爱,这种跨越了一代人的影响力或许是对后者作品中神秘而又自然的日本情调的一种解释。我在YouTube上看过已届老龄的板橋文夫在河畔旷野上演奏的视频,配音不是现场,但已经表达了一个国民对故乡的最高致敬,所以虽然穿着西方的燕尾服演奏着西方的三角钢琴,声音无疑展现着最本土的感情。在1981年6月TBS的一次节目中,他说:“小时候,我有一种幻觉,就是我能够游泳或者乘船前往任何城镇。” 对于小时候和兄弟们在河畔玩耍的他来说,河流通往了一个新世界,也是一种流动的生命,一种净化的力量。

 

Fumio Itabashi 板橋文夫 ‎– Watarase (1982) – Watarase


Takeo Moriyama 森山威男 ‎– Smile (1981) – Watarase

 

以上两首曲子一起播放,也是为了过渡到我要介绍的第二家厂牌。其中的钢琴版,就来自这家叫做Studio Mule的厂牌,它属于日本厂牌Mule Musiq。我其实在以前的节目中已经播放过Mule Musiq的出品,比如纽约黑人电子制作人FP-Oner,它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家推广精致的非舞曲型电子音乐的厂牌,虽然也推了一些日本电子艺人比如高橋邦幸(Kuniyuki Takahashi),但从产品包装、定价和分销渠道来看都更像是一家趣味非常国际化的欧洲电子厂牌,想必和他们的出品都由德国厂牌Kompakt分销有一定关系。真正展现日本身份的,是他们在2018年建立这家子厂牌Studio Mule:它专门再版很多已被遗忘的八十年代日本流行音乐,其中有不少是绝版多年的小厂牌爵士乐。接下来的三首曲目都来自这样一家小厂牌Johnny’s Disk Record。

首先,是一位名叫上野好美(Yoshimi Ueno)的鼓手。英年早逝的他一生中只留下了一张叫做《太古海鸣》的专辑,发行于1980年。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中的萨克斯手是清水靖晃(Yasuaki Shimizu),一位出产颇丰、音乐风格超越了传统爵士乐、在古典音乐和电子音乐间自由探索的艺人,他的作品近年也在再版风潮中被不断被重新认识。其他几位艺人相对来说就完全默默无闻了,所以,我听到这张专辑的时候还是要衷心感谢这家再版厂牌。为您选择的是专辑的第一首,也就是标题曲《海之声》(Sea Sound)。 结合标题和海上日出的封面设计,我相信这是乐手们用一种源自西方的音乐描述着一种最日本的景象。

 


Yoshimi Ueno  ‎上野好美 – Taiko No Unimari (1980) – Sea Sound

 

Johnny’s Disk Record是日本一家重要的独立爵士厂牌,它是由位于岩手县路前高田市一家叫做Kaiunbashi No Johnny的jazz cafe的老板开办的。爵士咖啡馆,也就是Jazz Kissa,是在二十世纪中推动日本爵士乐发展的独有而重要的动力,值得用很多文字记录。简单地说,战后西方爵士乐唱片大量发行,被美军传播到日本,但日本民众当时并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唱片,所以这种买杯咖啡坐下听听爵士乐的咖啡馆就成了他们了解这种音乐的重要渠道。在作为重要港口城市最早输入爵士乐而被称为日本爵士乐故乡的横滨,有一家叫做Chigusa的爵士咖啡馆,从1933年开业,除了二战期间被迫关闭了几年,一直运营至今,秋吉敏子和渡边贞夫就是在店里听着最新的美国爵士乐,开始了他们的事业。秋吉敏子曾经回忆,她常常请求老板反复播放某张唱片的某一段,老板就会把唱针放到那个位置,时间久了,唱片上的那一段便会磨损得比较厉害。

这种咖啡馆在五六十年代的发展标志着爵士乐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被认真聆听的音乐,而不是世纪初舞厅中的伴舞音乐。虽然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家电产业日益兴旺,唱片大量进入家庭,还有在公共场合播放音乐的法律问题等等因素,爵士咖啡馆渐渐走向衰落,但如今依然存在。Kaiunbashi No Johnny似乎已经搬了家,但如果您搜它的图片,依旧能看到爵士咖啡馆的核心要素:一台高级音响和满墙的唱片。下面我们要播放的曲目来自贝斯手中山英二(Eiji Nakayama)的首张专辑《阿雅的桑巴》(Aya’s Samba),这张发行于1978年的专辑也是Johnny’s Disk Record的第一张出品。根据唱片公司的资料,唱片店老板正是看到这支乐队的表演之后决定开办厂牌的。这首曲子的名字叫《远路》(Far-away Road)。

 

Eiji Nakayama ‎中山英二 – Aya’s Samba (1978) – Far-away Road

 

您或许和我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和Deep Jazz Reality相比,Studio Mule再版的Johnny’s Disk的这些音乐似乎离开了大城市,更自然,更随性,我手头还有一张杉野喜知郎三重奏和园田真由美合作的专辑《秋日午后三时》(午後3時の秋)也是这样的情趣。我猜想这或许是大城市大厂牌和小城市咖啡馆老板的趣味差异。在我的想象中,这些小厂牌记录了更平凡的日本国民对爵士乐的认识,补全了一段历史。不过,Studio Mule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却是它选择了一些在音乐风格上更加现代和大胆、带有国际气质的爵士艺人。

爵士吉他手川崎燎(Ryo Kawasaki)便是其中一位。他1947年生于东京,在1973年像很多日本爵士乐手一样移居纽约,人生最后十几年在爱沙尼亚活动,今年年初在那儿去世。他在纽约期间与很多美国爵士艺人合作,个人趣味广泛,对印度音乐和西班牙吉他曲都有着偏爱,进入八十年代后变身为程序员和发明家,亲自为个人电脑开发吉他合成器软件,和日本的大型乐器公司开发硬件吉他合成器。显然,这是一位思路开阔而高产的艺人。他在移居纽约之后成为最早签约西方大厂牌的日本爵士艺人之一,但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他就一直在日本大厂牌发行着个人专辑。这张名为《小树》的专辑由Sony发行于1980年,是他与一支叫做金龙的乐队合作,成员都是纽约乐手——所以,这首叫做《午夜消防车》(Midnight Fire Engine)的曲子,描述的很可能是曼哈顿而不是东京。

 

Ryo Kawasaki And The Golden Dragon 川崎燎 ‎– Little Tree (1980) – Midnight Fire Engine

 

1949年出生的萨克斯手梅津和時是另一位赴纽约发展过的日本爵士乐手,事业是返回日本后在八十年代起飞的。他组建和参加过很多组合,发行过很多唱片,是又一位视野开阔、风格多样的高产艺人。在1988年,他发行了一张叫做DIVA的专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想必是因为除了他之外的所有乐手都是女性:佐伯玲子(Reichi)、橋本一子(Ichiko Hashimoto)和高田绿 (高田みどり, Midori Takada)。值得一提的是高田绿,她是七八十年代日本著名的前卫乐手,拥有非常跨界的艺术生涯,旧作在这些年陆续再版,两张专辑被再版了很多日本老唱片的瑞士厂牌WRWTFWW发行,是唱片店里常见的品种。听下面这首专辑同名小曲,我能感受到一种声音作为表演艺术的纽约气质,也能感受到日本爵士乐在八十年代的风格发散。

 

Doctor Umezu Diva ‎梅津和時 – Diva (1988) – Diva

 

1952年出生的濱瀬元彦(Motohiko Hamase)是Studio Mule再版艺人中走得更远的一位。七十年代后期,他以爵士贝斯手身份出现在很多组合和唱片中,但从1986年的前两张个人专辑《凹雕》(Intaglio)和《忆旧》(Reminiscence)开始,创作基本上已经不属于爵士乐。他潜心研究无品贝斯,写了很多音乐理论和技法方面的书籍,音乐带有电子音乐、环境音乐和简约主义音乐特征,而发行这两张专辑的则是一家短命的新时代音乐厂牌。前两年,已经六十多岁的他重新录制了这两张专辑并由Studio Mule发行,所以您接下来听到的这首《间奏曲》(Intermezzo)并不算再版,但依然能帮助您了解他的风格。最近,那家瑞士厂牌再版了他的其他三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专辑,也就是说,借着再版潮,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乐手的所有专辑在市面上都可以买到了。

 

Motohiko Hamase ‎濱瀬元彦 – Reminiscence (1986) – Intermezzo

 

在Studio Mule这部分的最后,我为您选择了一首相对来说更传统的曲目。这首有过各种翻演版本的美国金曲《我滑稽的情人节》(My Funny Valentine)选自板橋文夫1977年的现场专辑Rise and Shine – Live at the Aketa’s。 发行它的厂牌名叫ALM Records,创始人小島幸雄(Yukio Kojima)是一位录音师和制作人。这家厂牌最初以爵士乐起家,后来以录制室内乐知名。但我选这首曲目的主要原因是这张现场专辑的演出地点。

Aketa No Mise位于东京都杉并区,由1950年出生的爵士钢琴家明田川荘之(Shoji Aketagawa)于1974年从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向母亲借钱创办,虽然也有其他风格的音乐现场,但早已成为一家著名的爵士俱乐部,据说百分之七十的日本爵士乐手都在此出场。按Michael Pronko的统计,在东京和横滨至今依然有一百多家每夜都有演出的爵士俱乐部,

“一位典型的东京爵士乐手每个月可能会在六至十个不同的团体中演奏,演出场地的数量也大致如此,从东京到横滨,并延伸至千叶、琦玉和神奈川。”

这想必能够帮助您了解爵士俱乐部在日本爵士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特意选择这首曲子,就是为了帮助您感受这个至今依然在营业的可以容纳三十人的地下室,它的现场空间,在七十年代某一天响起的音乐和喝彩。

 

Fumio Itabashi Trio ‎– Rise and Shine – Live at the Aketa’s (1977) – My Funny Valentine

 

必须提到的是,Aketa的这位老板和我先前提到的爵士咖啡馆老板一样创建了自己的音乐厂牌——从1975年开始,Aketa’s Disc已经发行了数十张专辑,仅仅是在去年被Deep Jazz Reality一次再版的就有二十张以上,可见它在日本爵士乐迷心中的地位。下面将要播放的这首曲子《龙舞》(Dragon Dance)选自寺下誠和美国萨克斯大师Harold Land合作的专辑《拓扑》(Topology),它就是由该厂牌于1984年发行的。

借此,这期节目也转入了我要介绍的第三家再版日本爵士乐的厂牌,英国的BBE。BBE是Barely Breaking Even的缩写,主营嘻哈音乐,而我之前也买过不少它再版的古老的Funk、Soul、Disco和House音乐合集,早年的节目中似乎也提到过。在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它也和Mule Musiq一样开始进军日本爵士音乐再版——这两年推出了一套两张的日本爵士合集Deep Modern Jazz From Japan,非常专业,只不过我因为不习惯听合集而没有购买。不过,他们为再版日本爵士专辑而建立的J Jazz Masterclass Series,我倒是倾向于每张必收。这些再版的幕后推手是两个英国人Tony Higgins和Mike Peden,他们都是唱片收藏家,同时又常年从事唱片工业和音乐传播相关的工作,制作肯定用了心思,当年的单张唱片都被做成双张180克,双语内页,虽然是英国出品,还特意设计了侧标。

Makoto Terashita Meets Harold Land 寺下誠 ‎– Topology (1984) – Dragon Dance

 

1975年,在群马县的沼田市,一位爱好爵士乐的日本商人橘郁二郎出资给四位还是大学生的业余爵士组合相澤徹四重奏(Tohru Aizawa Quartet)录了一张专辑,压制了几百张,用来当作他的名片——可想而知,专辑名字使用了他的名字Tachibana,而专辑封面则是他的家族——也就是橘氏家族——的家纹。由此能看出,日本原创爵士唱片在七十年代已经算是时尚,而这位商人的趣味也很不错。作为投资人,他充当了这张专辑的制作人,虽然在Discogs查询,他唯一的制作成就只是这一张唱片。但他当年绝不会想到的是,这张被当作名片或是生意场上小礼物的这张唱片,在沉默四十多年之后居然又被挖出来再版发行,将他的名字和家纹展示在世界各国的唱片店和乐迷家中。

那么,这种再版是不是有某种猎奇性质呢?作为大学生业余组合,专辑的音乐水平是很高的,但乐手后来都没有专业音乐发展,而相澤徹本人如今是长野市一家医院的糖尿病专家。 能够佐证我这种评价的是,这张专辑由BBE在2018年再版的同时,在日本也作为Deep Jazz Reality的出品再版,而接下来要播放的这首曲目《圣礼》(Sacrament),同时也出现在了英国专业爵士厂牌Jazzman在同一年发行的一套两张日本爵士乐合辑Spiritual Jazz Vol.8: Japan中。这套两张合辑和BBE的两张合辑一样,我照例没有买,但从细节观察,制作应该也很上心,而合辑制作者之一也是尾川雄介,想必是打算以合辑开始了解日本爵士的听众的另一个完美选择。在这个录音中,您将会感受到音场的特殊,这是因为虽然老板制作人从东京的Trio Records请来了专业录音师,但录音地点是老板自家的大厅,而且据乐队回忆,录音几乎是一次过,所以,您听到的声音并不完美,但它无疑展现了大学生们课余的充沛能量和他们对于这种音乐的热情,虽然他们应该没想到,这可能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专辑录音。

 

Tohru Aizawa Quartet 相澤徹四重奏 ‎– Tachibana Vol. 1 (1975) – Sacrament

 

读者们想必能感觉到,比起Studio Mule,BBE的日本爵士再版在风格选择上是相对传统的,更接近Deep Jazz Reality。在接下来的两首曲目中,您能进一步感觉到这种倾向。我们要播放的下一张唱片名叫《动物花园》(Animals Garden),封面是几只动物在演奏乐器,其中的鼓手是一只熊,而专辑内容就是这位外号叫“熊”的鼓手宮坂高史(Takashi Miyasaka)创作的四首长曲。和这张专辑中担任萨克斯手并在乐坛一直保持活跃的松風鉱一(Koichi Matsukaze)相比,宮坂高史在八十年代末就退休了,所以关于他的资料很难寻觅。

这张唱片在1979年由我们先前提到的ALM Records发行。不过,宮坂高史集中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音乐生涯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Aketa’s Disc发行的,这是因为他是Aketa钢琴手老板明田川荘之组合的一部分。看到一些年长的日本乐迷说他的体能很好,风格威猛,或许是他外号的来由。虽然是这样一位鼓手创作并主打的作品,我们并不会听到过分的鼓声。正如这个再版系列的策划者之一Tony Higgins所言,虽然日本人有一种传统的群体意识,

“在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的音乐中,展示了很多乐手与那种群体心态分道扬镳,展现个性,但依然能够维持着一种凝聚力。他们正试图重新定义平衡。”

下面这两首曲目,乃至没有大师的这一整期节目,都能够您帮助您感受这种状态。

 

Miyasaka + 5 ‎– Animals Garden (1979) – Animals Garden

 

在BBE这部分的最后,为您播放的是J Jazz Masterclass Series在今年的最新出品,佐々木秀人(Sasaki Hideto)和関根敏行四重奏(Sekine Toshiyuki Quartet)的专辑《停留》(Stop Over)。这张专辑在1976年由小厂牌Smile发行了五十至一百张,被送给了亲友和为专辑作出贡献的人,算得上是最罕见的日本爵士唱片之一,二手也卖到了天价。这是佐々木秀人录制过的唯一一张爵士乐唱片,录制时他年仅23岁,还在中央大学念土木工程,他所参加的由大学生爵士爱好者组成的现代爵士研究小组,是促成这个组合和这张唱片的主要动力,而这个只发过两张唱片的私人小厂牌,其创办人也是组员之一。这张专辑的五首作品中由四首是演绎美国爵士艺人的创作,我照例挑选唯一那首由小号手佐々木秀人原创的同名曲,但它和其他作品一样,将我们带回五十年代末的美国。正如这期节目所展现的,七十年代已经是fusion的时代,合成器和吉他的时代,这种风格已经被认为老旧,但依然被他们执着研习,应该算是真爱。

 

Sasaki Hideto – Sekine Toshiyuki Quartet + 1 佐々木秀人 関根敏行四重奏‎ – Stop Over (1976) – Stop Over

 

在这次节目的最后,我挑选了一家美国厂牌,Impex。这家位于加州的发烧唱片再版厂牌并不专注于做爵士,也发行古典和流行,但引人注目的是,它在近几年连续再版了一系列Three Blind Mice出版的日本爵士乐作品。成立于1970年的“三盲鼠”算得上是专营日本爵士乐的大厂牌,出版作品以音质著称,被作为发烧唱片再版并不令人吃惊。山本剛三重奏1974年的专辑《午夜糖》(Midnight Sugar)应该算得上是该厂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我从其中选择的这首I’m A Fool To Want You是Frank Sinatra的一首老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Billie Holiday的版本,而山本剛的这个加长器乐版充满了个人创意。发烧唱片一般提供了某种能够展现音色和混响之类发烧友可以拿来评价的声音。山本剛在其中的演奏就提供了这样的声音,不过这方面的评价并不会成为我做节目的方向。虽然这是一首美国金曲,但不妨碍我去想象其中的日本创意。

前面提到使用民族乐器和音阶是呈现“日本爵士”的一种尝试,但我相信还有一种更深层次、更微妙的创造。这方面的感受是难以言述的。虽然这是一首美国曲子,我的感受依然是,我能感受到其中的空间。去年年终回顾时,我播放了也是由Deep Jazz Reality去年再版的山口真文(Mabumi Yamaguchi)的《幻觉》(Illusion),并且提到,这部作品吸引我的原因是它“在编配、演奏和声音设计上都体现的一种空间感”。如今再回顾,可以把它引申为一种“疏离”感,接近某种日本文化特征。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Shūichi Katō)曾经简单扼要地指出日本传统音乐的两个特点:停顿和音色。

“日本的音乐家往往重视‘停顿’。众所周知,‘停顿’是两个音之间的间隔,时间的距离,是沉默的持续长度。其长度并未以单位时间的整倍数保持稳定,而是根据状态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所给予的状况之下,‘停顿’可以用来调整沉默的持续即微分的增减。”

在音色方面,加藤周一提到武満徹喜欢日本琵琶(biwa)这种乐器,还具体地谈论过它“优美的噪音”。日本二十世纪重要的爵士乐评论家油井正一(Shoichi Yui)在五六十年代讨论日本爵士乐中的本土色彩时,也提到了武満徹:

“当我聆听秋吉敏子演奏钢琴时,我知道其中有一种日本人独有的感觉,让我感觉到演奏者不是一个美国人,但那种感觉具体是什么却又难以解释。我想武満徹是二十世纪日本作曲家中最为日本化的,但我喜欢他的音乐的原因并不是诸如琵琶或者尺八,而是他创造了真正拥有日本人心灵的音乐这一事实。假如你要问那是什么,在武満徹的特例中,那指的是他对于“间”的严肃敬意。”

武満徹本人曾经说过,在西方音乐中的必备元素是节奏、旋律与和声,而日本音乐考虑的是声音的品质而不是旋律。他记述日本琵琶在构造和演奏上的特点时提到了被成为sawari,也就是“触”的象牙指板,其突出和凹陷的部分分别叫做“触之山”和“触之谷”。 他还提到,“sawari这个词,指的是‘触’,也可以有’障‘的意思。于是,sawari本身也就是‘障碍装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蓄意的不便,为声音提供了一部分表现力。与西方对于乐器的态度相比,这种蓄意的障碍体现了一种非常不同的声音处理方式。”

研究武満徹的专家Peter Burt指出,“和‘间’一样,‘触’是武満徹美学语汇中的另一个关键词:

“由于乐器本身的构造和演奏方式,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声音,带有一种显著的‘噪音’成分……‘专注于制造我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噪音,而不是乐音’。而且,它通过这种做法制造了和‘音流’中的环境‘噪音’更接近的声音,也正是‘间’,从而将武满彻两个最重要的美学观念以一种复杂的互惠关系联系起来。”

我特意把这个延伸话题放到节目最后的原因在于,即便这些概念在日本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中得到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践行,听者是否能够识别到它们的存在,并不是欣赏音乐所必须的。而我提起它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这首 I’m A Fool To Want You,特别是它的前半部分,会让我想到上述关于音色和“间”的说法。武満徹曾说,“日本传统音乐在其传统限制之内追求一种极致的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来,爵士乐其实很适合日本,或者说,很适合有着“一音成佛”观念的东方人。

 

Yamamoto Tsuyoshi Trio 山本剛三重奏 ‎– Midnight Sugar (1974) – I’m A Fool To Want You

 

在节目最后,是Impex近期再版的另一张三盲鼠出品,横内章次三重奏(Shoji Yokouchi Trio)和风琴手田代百合(田代 ユリ, Yuri Tashiro)的合作专辑。横内章次1933年出生于中国大连,1996年在东京去世,主要活跃于六七十年代,这张发行于1978年的《绿袖》是他最后的几张作品之一。听名字您可能猜到,这张唱片和我们这期节目中使用的很多唱片一样,既有西方名曲,也有日本乐手的原创,下面就是这张专辑的最后一首曲子,横内章次的原创,《您的手表慢了十分钟》。这是一期头绪很多但讨论都被简化了的节目,本意是分享我自己寻找和聆听音乐的一些感触,如果能够帮助您对日本爵士乐的历史、相关文化和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所了解,那就更好。我已经在计划制作本期节目的姊妹篇,也是七八十年代的爵士乐,也来自远离爵士乐诞生之处的另一个遥远角落,欢迎您届时收听。

 


Shoji Yokouchi Trio Plus Yuri Tashiro 横内章次三重奏 田代 ユリ ‎– Greensleeves (1978) – Your Watch Is Ten Minutes Slow

 

(野次馬对节目中使用的部分日文译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特此感谢)

 

参考资料:

Nicholas Gebhardt, Nichole Rustin-Paschal, Tony Whyton. (2019).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Jazz Studies. Routledge.

E. Taylor Atkins. (2001). 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Peter Burt. (2001). The Music of Toru Takemits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ru Takemitsu, trans. and ed. Yoshiko. Kakudo, and Glenn Glasow. (1995). Confronting Silence: Selected Writings. Fallen Leaf Press.

加藤周一著,彭曦译. (2010).《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南京大学出版社.

Kawabata Shigeru. (1991). The Japanese Record Industry. Popular Music Vol. 10, No. 3, Japanese Issue (Oct., 1991), pp. 327-34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rika Imahashi. (2020, January 16). Japan’s music industry rises again in new ‘age of discovery’. Nikkei Asian Review.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Business-trends/Japan-s-music-industry-rises-again-in-new-age-of-discovery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