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张潍 发表于11/10/2011, 归类于残次品和附属品.

游客脸

有的人,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地域特征,从他的口音里听不出方言特点,穿着打扮可以放在任何一处城市。你不会把他认作同乡,也不大肯定他是异乡人。他住在随便哪个城市哪条街都似乎顺理成章,他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不比你多也不比你少。他就像个游客,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有人问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停留多久?他走了之后,也没有什么痕迹证明他来过。

没有家,没有归属感,可以住在任何一个地方,也可以离开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住多久,都不像本地人。

越来越大的城市里,越来越多这样的人,长了一张游客脸的人。他们也许是暂时来此观光或工作,也许来了就不再走。于是城市居民们每次认识新朋友新邻居新客户,总会有心无心地问上一句:你是哪里人?因为大家都没有出生成长在这个城市,都是漂来的浮萍。虽然,相比越来越远的家乡,人们对客居城市的生活更加熟习。

太多次别人问我:你不是本地人吧?你从哪儿来的?即使在我出生并成长的家乡,也不能幸免,时常有人不相信我是生于斯长与斯的土产。非常习惯当一个客居的人,在帝都比回家要过得舒畅,有时也装模作样慨叹这么大的城市没有我的家,不易居,但始终觉得这就是我要长期居住的地方,挤满了陌生人,嘈杂,车水马龙,鱼龙混杂,包罗万象。

于是,家的感觉越来越稀薄。去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能找到惯用的日用品,喜欢的咖啡馆和书店,亲切的二十四小时超市,几乎都可以安定下来——很快就会和菜市场的小贩聊两句物价,记住了小区门口保安的面孔,开始关心这个地方的天气,你不会觉得此处与彼处有多少不同。早上醒来照样去上班,手机上的闹铃在同一个时间响起,世界各地的新闻会出现在你的邮箱首页上,炎热时有电扇空调,寒冷瑟缩时有暖气……有时你几乎怀疑自己根本没有搬过家,周围的人群也都一样。天空的颜色,没有因为你换了个角度而看上去不一样。

下班之后人们常常会说“回家”,但你知道你对“家”这个字很慎重,轻易不说“回家”,只是说“回去”。客居的人没有家。堆积再多的身外物,也还是不会构成一个家。是的你不会流落街头,你只是没有家。

相反越来越浓厚的,是生活的钝。钝,适应能力强,不会因为迁移而出现水土不服,只要能上网,能窝在沙发里发呆,能站在窗口扫视外面不成风景的风景,你不会有不适的感觉,也觉察不出地域差异。甚至连如影相随的寂寞,你对它都不再敏感。所谓适者生存,长了一张游客脸的你,就是生存下来的适者之一,象株九死还魂草,滚到有水的地方就能舒展叶片,重新呼吸。

你不再希望在人群中被谁张望一眼,或者让旁人觉得你身上有什么不同,你只希望淹没在素不相识的人来人往中,他们去的方向你也会去,尽管来路各不相同。

当然你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和你一样,象个游客,来来去去,大家陌生又熟悉地打量对方:沉默,孤独,国际化,你们彼此相像。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