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8/04/2015, 归类于博客, 肥内.

标签

刘别谦的轻触艺术

(原載《虹膜》)

第一部分

 

这儿有一场戏(见附录的对白本),来自《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1939),是马朵查克百货精品店一天的开始。马朵查克兴冲冲地向他资深员工克拉里克献宝,说是刚刚到一厂商那拿回来的样品,打算叫货来店头贩售,一个打开盖子会响起音乐的香菸盒。克拉里克打开盖子旋即盖上,“不,马朵查克先生,这不适合我们”,马朵查克感到非常讶异,表示“你能这么快就下定决心真好,这一行我已经做了35年,我花了1小时才决定喜不喜欢这些盒子,不过你是个天才,你懂得比我更多”……

这是一场场维持了将近10分钟的戏之开头,这场戏围绕在一个物品上,却引出了几条“行动”,加上精准分配的对白与动作,出场的人物因而鲜明了起来,即使没看前后也不可能错过这些出场人物。这等功夫在后继者如小津也能轻松做到,一如他在《东京物语》开场不久于大儿子家一场也差不多维持10分钟的戏;但是要能像刘别谦集中在一个物件上,反覆扩展出几条分支却又紧扣著主轴,并且还要一直保持某种高度且清楚的幽默,这就不是随便可以复制的。

关于“刘别谦轻触”这个含糊且不透明的词,有人可是整整写了一本书来谈(Herman G. Weinberg),但在我看来,《街角的商店》这一场戏便能表露无遗;倘若我们要看他是怎么在整部作品中去发挥这种功力,那么我们在第二部分再以《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为例来做一次解析的尝试。现在让我们回到《街角的商店》这场人物出场的戏。

 

剧作的动力学

要是按一般“组合段”来总结,这10分钟的戏可以简述为“克拉拉·诺瓦克在马朵查克百货行的求职”。但这个主轴却由另一组人物揭开序幕,意味著叙事轴线是游动的,这种有机性动力将调度起每一个参与者。在这个空间中(姑且将售货大厅与办公室都算在内,毕竟这两个空间仅由一扇不断被开与关的门给区隔开),行动段被切分为五个小行动段落:1.马朵查克询问克拉里克关于引进“音乐香菸盒”的点子-2.克拉拉迂回向克拉里克表达应聘的目的-3.马朵查克误以为克拉拉有消费需求而让自己困窘-4.马朵查克奚落克拉里克-5.克拉拉成功卖出克拉里克不看好的新产品而获得马朵查克的赏识。

串连整场戏的,自然是“音乐香菸盒”,而这场戏起头与结尾刚好显示出了一种正与反的辩证。按照行动逻辑看来,正反辩证其实正是刘别谦轻触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接合的行动,都应该会对前一个进行一定程度的逆反,以此制造出行动张力。

开头,克拉里克用非常简要清楚的意见向老板马朵查克表示音乐与香菸盒的结合问题所在,包括每拿一根香菸就要听到音乐,这无疑会叫抽烟者感到气恼。场末则是克拉拉成功扭转这个“无用”商品的使用方式:它变成一个提醒贵妇不该太贪吃的“警示糖果盒”。

在一定程度上,这场戏是男主角(克拉里克)与女主角(克拉拉)真正邂逅的戏,按好莱坞商业片的传统,这样一场戏会是影片很重要的一个场段。这个头尾对立的戏,已经揭示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与互补:理性的克拉里克善于分析,但不可置疑地保守显示出他的消极;感性的克拉拉善于变通,这让她即使生活困顿都有可能让自己出现新的生机。Klarik(克拉里克)与Klara(克拉拉)在名字上有一定程度上的移置功能,只是克拉里克这个姓是被包含进她的名之中,这里无疑透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女性意识;或进一步说,克拉里克之后将如何臣服于克拉拉之下;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重要的是随后看到克拉拉的机警,以及如克拉里克对音乐香菸盒的分析与给马朵查克太太祝贺的改编诗来看,克拉里克的智慧与保守性恰可和克拉拉形成互补,这也才构成欢喜冤家的前提。

音乐香菸盒一如各种被放进影片中的元素那样,被当作蒙太奇的材料,切分与重组,它的形象之所以被构成,还要加上驰骋的时间里,被经历的各种加值行动。首先是克拉里克与马朵查克间的对立,这份“对立”正是行动主要推进力。然而观众倘若对马朵查克与克拉里克间的位阶互动感到一些疑惑,这才发现,第四行动段中将揭示这个问题:马朵查克不但需要藉助克拉里克的商业头脑,并且马朵查克太太也十分欣赏克拉里克,所以马朵查克也需要讨好这位员工。

然而,在这三个主要活动的人物之间,并不存在谁与谁的组合来反对另一个落单的人。 “对立”亦是游动,存在于每一对人物组合中。因此马朵查克一下子是克拉拉的对手,最后又成为她的帮手。至于克拉里克因为背负著后续与克拉拉之间欢喜冤家的身分,所以他不能轻易与克拉拉和解,马朵查克也就成了两者之间的缓冲与过渡功能。至于其他人物则是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过渡与缓冲:这里有达华许与诺渥特尼两位作为随和的角色,他们总是归顺于老板马朵查克,同时也是克拉拉在还没发挥潜能时的一个替代。因此,克拉拉在初次回答对于音乐香菸盒的意见时,是与达华许、诺渥特尼的回答多么一致,这也看出克拉拉起初只是迎合马朵查克,但事实证明过早的“和解”是无益于有建设性的关系;并且,与达华许-诺渥特尼这一“墙头草”组合比较,克拉拉随后发挥的急智才有更明显的效果,并且也因此凸显了她的人格特质。

对立也成为五个小行动段内部的张力单元,且每一段落有著相似的结构,但却会在后一个逐渐增强:

1.马朵查克提出构想,克拉里克反对;马朵查克寻求达华许-诺渥特尼的认同。之所以要找两位员工的意见,主要是要表现平等地对待男女意见──有时甚至要更重视女性意见,毕竟商品可能更多是面向女性。结束于马朵查克被厂商的催促电话激怒而索性拒绝进货──马朵查克暂时被迫屈从于克拉里克的意见;这一部分来自于他自己的自尊心不容许厂商的催促使然。

2.克拉里克误以为克拉拉是顾客而向她介绍了各种优惠方案,克拉拉才表示自己应徵的目的,在这个温和的对立中包含了两人一来一往的妙语。

3.因此随后克拉拉与马朵查克之间的互动也就省略掉马朵查克对克拉拉可能的解说,这毕竟也不符合马朵查克的性格与身分──解说工作原本就是属于销售员的工作;并且根据马朵查克的角色逻辑,他也确实应该更快发飙。马朵查克与克拉拉这个对立基本上跟前一段的动力结构是相同的,但它更强的原因,一部分来自马朵查克本人的性格,二来又是他的爱面子,故意将刚刚克拉里克的反对引至这里的不甘示弱。所以他才刚说“马朵查克公司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下一刻克拉拉表明应聘来意时,马朵查克立刻回答“不可能!完全不列入考虑”虽说这是老套处理,但放在这三人陆续呈现出的鲜明人格来看,则变成有趣的推进力,尤其是下一小段克拉里克与马朵查克在办公室内的对话。

4.第二小分段中克拉里克与克拉拉的一来一往预示了这一场更有趣的应答,这其中充满双关语的言外之意,特别是克拉里克敷衍地向马朵查克承诺说“从现在开始,我只说是:是的,马朵查克先生、当然,马朵查克先生、遵命,马朵查克先生”,马上跟著是马朵查克先生问他“昨晚的晚宴很棒吧”,克拉里克回答:“是的,马朵查克先生”。在这里马朵查克提出这个问题完全也是合理的:他对克拉里克动之以情,要以恩情来博得克拉里克的感谢与尊重;这同时也透露出马朵查克对克拉里克的需要──这才确保了他们会继续这样斗嘴下去。

5.这一分段从达华许误认克拉拉是音乐香菸盒开始,毕竟刚刚达华许也是无条件站在老板一边的员工,“以为发现买家”对他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所以他很兴奋地通知老板。当然也是基于上述的对立,来到这一段才有意义:马朵查克仍要寻求新的支持者——即使他已经回绝的厂商。这才来到克拉拉的主场:前一刻她跟达华许能讲的看法没有太大差别,但进而在逮到机会时,她向一位丰腴女顾客推销这个音乐香菸盒时,女顾客的反应首先符合了克拉里克的推测,但旋即被克拉拉的急智逆转成警示糖果盒──每次打开盖子拿糖果时都会被恼人的音乐提醒自己是否吃太多糖,这点逆转胜过克拉里克的商业头脑;同时她顺应著顾客被唤起的消费欲望而抬价,这点还要胜过老板的经营头脑──当然,这也跟她待过许多店铺的丰富销售经验有关;至于她为何会在那么多工作地点流动,其实也埋下了伏笔。

这么一来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立是存在一个接一个行动中,后一个行动总是要接续前一个行动,连接两个行动的关节,就是对立的延续。一如我们拉起弓,是将箭的尾部搭在弓上往后拉,向后拉的力道越大,放出去的箭也就越强。箭尾一如前一行动留下的剧作资源,这个射出之力还得需要回到才刚执行过的行动,再转化为新的击发力。事实上,这种剧作动力学若再加上更大的“提问体系”──如意识型态、现实语境或者历史观、社会学等等──便有可能转出更强大的张力。就像《你逃我也逃》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希望我们在第二部分能为读者做更细致的解析。

 

场面调度的实现

但看到此,读者一定有个疑问:这些对立与张力多属于剧作的功劳,甚至类似这样的一场戏,导演也多是保持两人在画面上的互动,感觉谁来拍都是差不多的。为何刘别谦独揽了功名?这种疑虑我们也多少有过。刘别谦影片确实非常依赖剧本,一旦剧本本身的张力没有那么严密,呈现出来的影片当然也就弱一点。

恰恰作为一个剧本的“实现者”或“导引者”──在法文中导演又可做“réalisateur”,实现者;而英语中则多用“director”,给予方向者──刘别谦确实应该颇忠于剧本,他的摄影机、剪接等都是服从于演员的表演,就像剧本也是独独为了演员而存在。但是我们又怎么能否定念白的节奏、语速与轻重不是导演要求的?进而,摄影、剪接甚至演出的节奏,不也就得根据他的总指挥而体现?比如当马朵查克去接米克罗兄弟公司的来电时,我们当然明显看到他怎么样掩饰自己的心虚(因为克拉里克的意见使他动摇),随即又为保住自尊而严厉回绝对方,这种波动很寻常,但摄影机随侍一旁,进行微小的运动跟拍,加上从胸上景到近景间,由于柜台而造成的远近运动和遮蔽(图1-3),对比在他一甩电话后的马上切成膝上景(图4)以及随后进办公室后的甩门,都造成了节奏上的突进,这就不见得能在剧本上体现;更别说像马朵查克要去接电话时,他随手将音乐香菸盒摆在橱柜上,华达许一个很似乎试图去保护香菸盒的自然举动(图5),将他的人格特性体现出来:即使他在一旁听了克拉里克向老板解说这个香菸盒的坏处,但他却并不真心觉得它是不好的──只要老板还重视它,它就该是好的,所以他自然地伸出手要去保护这个香菸盒;于是后来当他误以为克拉拉准备买下香菸盒时,他会如此兴奋地向马朵查克回报,也就合情合理了。(而老板怒挂米克罗兄弟公司电话后,华达许则是在老板眼前明显装忙碌。)

2015080501

而我也相信刘别谦绝对有可能在执导过程中增减剧本中的细节。比如片中几次的转调用的“喘息”,像是米克罗兄弟公司的来电,暂停了马朵查克与克拉里克的对立,因为对立本身也要被蒙太奇处理;再说,后头还有更强的对立等著他们。又如克拉里克与克拉拉对话来到一个瓶颈时,有一位莫名其妙的顾客就是硬要拿2.95元的皮带来抱怨这个小店的商品太贵。再有像马朵查克在办公室内向克拉里克表示马朵查克太太有多么重视克拉里克,就在此刻,这个话题不宜接续,所以就有华达许中断这个谈话,引向最后行动段。

这类转调的时机与节奏的拿捏当然也属导演工作。事实上即使在这个简单的空间中,几乎不涉及有关视线的处理,刘别谦还是适时地调度起整个空间的动感。我们姑且以下列这一小段落为例,看看整个空间是怎么被调度的:

克拉拉要求见马朵查克,但克拉里克不建议她见心情不好的马朵查克(图6),此时马朵查克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图7),远远地听到了克拉里克说“我可以预知他的每个反应……”于是将克拉里克唤了过去(图8),马朵查克向克拉里克抗议(图9),不想听克拉里克解释的马朵查克走向克拉拉,要想亲自招呼客人(图10),马朵查克还相当殷勤地替克拉拉准备了椅子(图11),克拉里克则一副等著看笑话的神情(图12)。马朵查克的殷勤马上就要被克拉拉的求职愿望给打退(图13),落寞的克拉拉还是要克拉里克来安慰(图14),马朵查克这回可是火冒三丈,急著将克拉里克叫进去数落(图15),克拉里克的安慰被催促著(重复一次图14-15的组合),不得以,克拉里克让克拉拉先留下联络地址,好在有职缺时第一时间通知她(图15)。

2015080502

2015080503

透过以上截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影像透过方向性的改变来制造出一种韵律感:图6-9由店面的右手边拍去,成为一个小集团,姑且称之克拉里克眼里的马朵查克;图10-13所形成的集团,是与前一集团相反的方向拍去,可以称为马朵查克落实了克拉里克的“预知”,其中包括了图12的一次返回──坐等看戏的克拉里克在此拉了弓;图14-15集团再次改变角度,从店的里面拍出去,由于重复了一次,让这正-反来回镜头最后主要跳至图16的构图──一个带肩近景将克拉拉放置画面中央,一副楚楚可怜,而克拉里克则在框边,被“欲挤还留”:可以“出框”(也就是完全可以置之度外)的他却被吸纳进这个属于克拉拉的镜头中。简单来说,从图6到图16,是以一种类似于跳棋的方式,逐步来到这里。

那么到底图16有什么神奇?来到这个镜头的主要对话内容是克拉拉为让克拉里克可以在有职缺时随时通知她,所以主动留下居家讯息:名字、住址、电话,于是一个关于家的讯息被透露了出来。加上灯光的处理,使得前景的两人处于高光源,与背景失焦的行动有了区隔。背景行动是店内另一女店员正在收银,即交易、工作。所以这个“区隔”在于这两人所形成的世界是要从工作上区隔开来的。(待到这时,就会发现摄影师的劳动成果,进而可能追问摄影师是谁,这也才发现,原来摄影师威廉·丹尼尔斯后来正是拍摄《裸城》的摄影师,他还因此得了个奥斯卡最佳摄影,黑白类。)

怕只怕观众没注意到图16的“内涵”,这个镜头有稍做停留,且在马朵查克声声呼唤克拉里克的同时,一种静中(静止摄影机)有动(人物的心切)的张力被赋予了,而背景的动作再次加强了拉扯,让这个镜头浮现了一股躁动,预示了克拉里克与克拉拉结合之路上的簸簸坎坎;但两人却终究要进到一种日常的节奏,这才是刘别谦不动声色的高明处之一。我们不妨回头看一下图8-14的这段区间,就在克拉里克-马朵查克-克拉拉这三人组合进行博奕的同时,背景主要是一位男同事招呼一位女顾客的全程,尽管在图10-13这个角度看不到店面左边(也就是摄影机背后,被诺埃尔·伯奇称为第五场外的地方),但图14右后方背景处看到男同事送客的身影,便将这场戏的完整时间性给收纳了进来。

这种对时间的忠诚与忠实地重现,才真正地维持了一种连续性、日常性的韵律。我们大可设想没有这种背景设计的对话戏,当然也是成立的,可是这必然有一点什么样的差异,属于既有客观参照(有或没有背景动作)却又相当主观(观者是否感知)的意蕴。这才说是轻触的神秘性。事实上,小津作为刘别谦的崇拜者与继承者,恰恰是在这份“凝于当下”的时间感中,保留了现实的感受;但小津的手法完全不同,前后景的安排还是太过洋化,对于讲究清晰与专注的小津作品来说是不合适的,他的流动性韵律才创造了另一种节奏,不过我们在此也不深究。

看似清清楚楚,但却潜移默化,这是刘别谦对观众的催眠。欲言又止产生了迷离的美感,也增添了观影的丰富性。这种微妙需要细咀而能回味。至于这个段落中另外安排的那位每次一听到“我要听你真正的意见”就闪躲的店员(有三次)只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噱头,让观众至少可以有一个什么笑点(哪怕不够好笑)作为凭靠;而一些说受到刘别谦真传的创作者多只学到这一点,刘别谦轻触当然要失传。

下一部分我们再进一步看看结合起庞大叙事下,这小小的轻触可以达到如何的大大效果。《你逃我也逃》因此太过伟大而与其他刘别谦作品产生显著的区隔,他因此进入了无人能及的喜剧境界。我们甚至不夸张地说:就算刘别谦只拍过《你逃我也逃》,电影史也该给他留下一个大师的位置了。

 

 

 

附录

街角商店

-克拉拉诺瓦克小姐的应徵

编剧:拉菲森(Samson Raphaelson)

〔改编自匈牙利剧作家米克洛斯(Miklós László)的剧作〕

 

 

 

人物:

马朵查克先生(老板)

克拉里克先生(资深店员)

克拉拉诺瓦克小姐(应征者)

诺渥特尼小姐(店员)

华达许先生(店员)

女店员1

男店员1

顾客太太1

顾客太太2

 

 

马朵查克百货精品店

 

▲场景1:售货大厅

△马朵查克先生手上拿著香菸盒走向克拉里克先生。

 

马朵查克:克拉里克先生…

 克拉里克:什么事?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我向米克罗兄弟公司买了两打香烟盒,你认为如何?我觉得很棒。把它打开

 

 

△克拉里克打开香菸盒,“欧奇恰尼亚”音乐声响起,克拉里克旋即将香菸盒盖上,并递还给马朵查克先生。

克拉里克:不,马朵查克先生,这不适合我们

 

马朵查克:可是你没听到呢?它会演奏“欧奇恰尼亚”

 

克拉里克:就算它会演奏贝多芬九号交响曲我还是会说“不,我不喜欢这个点子”

 

马朵查克:你能这么快就下定决心真好,这一行我已经做了35年,我花了1小时才决定喜不喜欢这些盒子,不过你是个天才,你懂得比我更多……华达许先生!

 

 

△(刚刚就在后头侧耳倾听的)华达许先生赶忙走来

 

华达许:来了,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诺渥特尼小姐

 

诺渥特尼:是的,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你们看!你们认为如何?希望你们真诚的提供意见,别让我影响你们,我只想听你们真正的意见。诺渥特尼小姐?

 

 

△男店员1在柜台后面整理东西,本来已经探出头,一听到老板说“真正的意见”时,赶忙又低下头去装忙。

 

诺渥特尼:我想听“欧奇恰尼亚”和抽烟的人都会喜欢

 

华达许:我可以再加以说明,我想它可以从瘾君子中配对出音乐的爱侣,我认为这实在太性感了

 

 

△马朵查克先生很得意地转向克拉里克。

 

马朵查克:没错…克拉里克先生,你重新考虑过了吗?

 

克拉里克:有,但我仍认为这样很不智

 

马朵查克:说个理由给我听

 

克拉里克:比如有人一天抽20支烟,这表示他一天得开20次烟盒,得听20次“欧奇恰尼亚”!这真是个很糟糕的点子。而且这是人造皮,胶水的质量也不好,两星期内这东西就会坏掉,只剩下“欧奇恰尼亚”

 

马朵查克:你不用告诉我这是人造皮,我很清楚,你只管卖东西,进货的部分由我负责!

 

 

△收银台的电话响起。

 

女店员1对不起,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什么事?

 

女店员1米克罗兄弟公司来电话,谈有关烟盒的事

 

马朵查克:米克罗…

 

女店员1是的

 

马朵查克:是的,米克罗先生,我能不能过5分钟再回电话?我需要一点时间考虑一下,不,不是价格的因素,只是我对这个主意没有把握,是的,米克罗先生,什么?!你不能硬要我5分钟内做决定,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只好拒绝,很抱歉!

 

 

△挂上电话的马朵查克先生气匆匆地走到办公室内,把门甩上。

△克拉拉诺瓦克小姐走进店内。克拉里克上前招呼。

 

克拉里克:早安,小姐

 

克拉拉诺瓦克:早安

 

 

△克拉里克看到克拉拉小姐在端详一个包包。

 

克拉里克:这袋子很美吧?

 

克拉拉诺瓦克:是很美

 

克拉里克:这是本公司进口的式样,我们用猪皮及鳄鱼皮制作,有好几种颜色,附不附配件都行

 

克拉拉诺瓦克:我不是来买袋子的

 

克拉里克:请你原谅,小姐,那么你想看什么呢?

 

克拉拉诺瓦克:老实说,我不是来买东西的

 

克拉里克:那也没有关系,如果你想到处看看,请便

 

克拉拉诺瓦克:是的,谢谢你,不知道,我能不能见马朵查克先生?

 

克拉里克:抱歉,马朵查克先生现在很忙,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还是可以通知他

 

克拉拉诺瓦克:是的,我会很感激,非常感谢

 

克拉里克:但如果你把希望告诉我,我一定会尽力让你满意

 

克拉拉诺瓦克:我注意到橱窗上挂着夏日拍卖的告示…

 

克拉里克:是的,小姐,本店全面7 5折,有些商品折扣更低,就拿这粉盒为例,昨天还要3元9角,今天只要2元25分,很便宜吧?

 

克拉拉诺瓦克:是的,那倒是很便宜

 

克拉里克:是的,今天本店全面降价

 

克拉拉诺瓦克:我想你今天一定生意兴隆

 

克拉里克:我也很有信心,你这么早就来,真是聪明,等一下可能会涌入人潮,我们可能无法招呼每位顾客

 

克拉拉诺瓦克:这样的话,或许你们需要帮手

 

克拉里克:有可能

 

克拉拉诺瓦克:或许你能录用我,我正在找工作

 

克拉里克:你让我替你介绍了整家店,真的很不厚道

 

克拉拉诺瓦克:非常抱歉,我不是故意的,你能让我在这里工作吗?

克拉里克:我是很愿意,但现在没有空缺

 

克拉拉诺瓦克:但你刚才告诉我需要人手应付人潮

 

克拉里克:你自己看看就会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生意

 

 

△店内几乎没有什么客人,都是百无聊赖的店员。克拉拉小姐很沮丧。

△此时来了一位顾客,她在大门边探进头。

 

顾客太太1对不起

 

 

△克拉里克赶紧来到门边。

 

克拉里克:是的?太太

 

顾客太太1橱窗里那条皮带多少钱?标价2元95分那条

 

克拉里克:2元95分

 

顾客太太1太贵了

 

 

△顾客太太1抱怨完东西昂贵后就离开了。克拉里克先生无奈地走回店内,经过克拉拉小姐身边。

 

克拉拉诺瓦克:那么请让我把我的资格告诉你,好吗?

 

克拉里克:如果我能帮你忙,我一定会

 

克拉拉诺瓦克:我并不是没有经验

 

克拉里克:是的,但我了解这里的情况,这里没有机会

克拉拉诺瓦克:我在布拉斯哥公司工作了两年,后来因私人因素而离开,之前我还在拉兹奇兄弟公司工作了10个月

 

克拉里克:亲爱的小姐,就算你曾在明兹克拉玛公司工作过…

 

克拉拉诺瓦克:我有!我知道如何招呼最高级的顾客

 

克拉里克:但我们这里没有那种顾客,我们只做中等交易

 

克拉拉诺瓦克:中等?你认为布拉斯哥公司做的是哪一种生意?他们现在一定很希望我回去

 

克拉里克:那么你为什么不回去?

 

克拉拉诺瓦克:那又是另一个故事

 

克拉里克:听我说,如果我能做决定,我一定马上录用你,但我并不是老板

 

克拉拉诺瓦克:那么你为何不让我见他

 

克拉里克:他…今天情绪不太好

 

克拉拉诺瓦克:我愿意冒险,搞不好我能逗乐他

 

 

△马朵查克先生刚从办公室内走出来到售货大厅。

 

克拉里克:亲爱的小姐,我在这里工作了9年,我很了解马朵查克先生,我可以预知他的每个反应,我可以精确的告诉你,他会怎么说

 

 

△马朵查克先生一听到克拉里克这么说,他走过来。

 

马朵查克:克拉里克先生,对不起,来一下下

 

克拉里克:好的

 

 

△马朵查克先生把克拉里克拉到一边。

 

马朵查克:你知道我的每个反应?你非常了解我吗?你在我想到之前,就能预知我的想法?你不只是天才,还会读心术

克拉里克:不,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别再说了。早,小姐,我是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先生走向克拉拉小姐,克拉里克往旁边走去,在不远处听著老板与克拉拉的交谈。

克拉拉诺瓦克:早安,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请坐…请坐我不知道你有什么难处,但我向你保证,小姐,马朵查克公司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

克拉拉诺瓦克:我很高兴听到你这么说

马朵查克:没错,我是诚心的

克拉拉诺瓦克: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是的,小姐

克拉拉诺瓦克:我曾在布拉斯哥公司…

马朵查可:小姐,我相信你在我店里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商品

克拉拉诺瓦克:不,我是说我曾在那里工作,我正在找工作

 

 

△马朵查克先生闻之色变。

马朵查克:不,那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列入考虑

克拉拉诺瓦克:但是,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不,我没有时间,我很忙!

 

 

△马朵查克先生急忙走开,回办公室去。

△克拉里克慢慢走回神情落寞的克拉拉身边。

克拉里克:对不起,恐怕你是在浪费时间

克拉拉诺瓦克:但我必须找到工作才行

 

 

△马朵查克先生从办公室门口探头。

马朵查克:克拉里克先生

克拉里克:

△回头应马朵查克先生

等一下,马朵查克先生。

△转头回克拉拉。

你试过包恩百货公司了吗?

克拉拉诺瓦克:每个部门都试过

克拉里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或许在盘点之后…

克拉拉诺瓦克:什么时候盘点?

克拉里克:再一个星期左右

 

 

△马朵查克先生又从办公室门口喊了克拉里克。

马朵查克:克拉里克先生

克拉里克:等一下!马朵查克先生

克拉拉诺瓦克:我能不能留下地址?

克拉里克:可以,如果我们需要人手,你一定会被首先录用

克拉拉诺瓦克:我叫克拉拉诺瓦克,地址是:布那街42号,如果你紧急需要我的话,电话号码是:24642​​2这是楼下杂货店的电话,找乔汉纳,告诉她,你有生意消息要告诉克拉拉

 

 

△克拉里克一边抄下克拉拉留的讯息。

克拉里克:有生意消息要告诉克拉拉,没问题,我记下了

△克拉里克走向办公室,一边说:

有事吗?马朵查克先生

 

▲场景2:办公室内

马朵查克:把门关上,

△克拉里克将门关上。

克拉里克,你为什么害我在所有人面前丢脸?

克拉里克:抱歉,先生,但那不是我的错

马朵查克:那么是谁的错?我吗?

克拉里克:是的

马朵查克:你是怎么了,克拉里克,你是我最资深的员工,我尽量在表达我的感谢,我还邀你到我家

克拉里克:我很感激,先生

马朵查克:但你表达的方式很奇怪,你知道我很重视你的判断,你却每次都反驳我,不论我说什么,你都说不

克拉里克:好吧,先生,从现在开始,我只说是,是的,马朵查克先生,是的,马朵查克先生,当然,马朵查克先生,遵命,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昨晚的晚宴很棒吧

 

克拉里克:是的,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我很开心,你呢?

克拉里克:是的,我也…

马朵查克:我很高兴,你也很愉快,你在马朵查克太太宾客薄上写的诗,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吧?

克拉里克:呃…一半一半

马朵查克:一半一半,这是什么意思?

克拉里克:一半莎士比亚,一半是我写的,我改了名字,以配合情境,让最后一句跟马朵查克同韵,如此而已

马朵查克:马朵查克太太非常欣赏

克拉里克:谢谢

马朵查克:没错,你给她留下好印象,马朵查克太太很在乎你,而我很在乎马朵查克太太

 

 

△华达许探头进办公室。

华达许: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什么事?

华达许:我想我找到想买烟盒的客人了,我应该出价多少?

马朵查克:让我想想,它花了我2元85分,还打了95折…

 

 

△马朵查克先生一边走出办公室,克拉里克随后。

 

 

▲场景1:售货大厅

△站在门前的马朵查克和克拉里克看到是克拉拉小姐拿著烟盒在翻看。

克拉里克:让我来处理,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好的

 

 

△克拉里克走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里克:不,在这里等,没有用,相信我,只要有空缺,一定第一个录用你

 

 

△马朵查克先生随后跟上。

马朵查克:等一下!告诉我,你为什么要买这烟盒

克拉拉诺瓦克:马朵查克先生,我现在什么都买不起

马朵查克:不,我只是想听你的意见,你真实的意见,别让我影响你,我只想听你的意见,你喜欢这个烟盒吗?

 

 

△原本拿货从后边仓库出来的男店员1听到老板讲“真实的意见”时,又赶紧返回仓库。

克拉拉诺瓦克:喜欢,这真的很可爱

马朵查克:是吗?为什么?

克拉拉诺瓦克:为什么?

马朵查克:没错

克拉拉诺瓦克:我觉得它很浪漫

克拉里克:它有哪一点浪漫?

克拉拉诺瓦克:香烟和音乐…我不知道,它让我联想到月光,香烟和音乐

马朵查克:这是女性的观点

克拉里克:是的,马朵查克先生

克拉拉诺瓦克:马朵查克先生

马朵查克:是的?小姐…贵姓?

克拉拉诺瓦克:我姓诺瓦克

马朵查克:诺瓦克

克拉拉诺瓦克:这个你卖多少钱?

马朵查克:我想想看…4元25分

克拉拉诺瓦克:4元25分?

马朵查克:是的,4元25分

克拉拉诺瓦克:真是便宜!太便宜了。

 

△顾客太太2(身材稍胖)听到克拉拉小姐说“太便宜了”便凑近一瞧。克拉拉旋即脱下她头上的帽子。

早安,太太,这个盒子很可爱吧?

顾客太太2是的,这是个糖果盒吧?

 

 

△听到“糖果盒”时,马朵查克先生准备出门回应,被克拉拉小姐手势阻止。

克拉拉诺瓦克:太太,这是糖果盒没错,而且是非常特殊的糖果盒,要我替你打开吗?

 

 

△打开烟盒,“欧奇恰尼亚”响起,马朵查克先生走近。

马朵查克:太太,正是“欧奇恰尼亚”一首耳熟能详的古典乐

 

顾客太太2不,这样不好,怎么会有人想到这种点子?你能想象吗?每次打开盒子拿糖果就能听到那首歌,不,我不会买这种东西,那真是太愚蠢了

 

△克拉里克先生听到顾客太太2的评论,在旁边看著马朵查克先生偷笑;马朵查克看向克拉里克,一脸尴尬。

克拉拉诺瓦克:我了解你的想法,太太,但我们有些顾客特别喜欢你所反对的这一点,我们已经卖了好几个,尤其是卖给女士们

 

顾客太太2真的吗?

克拉拉诺瓦克:是的,太太,无可否认,我们都有无法抗拒糖果的弱点,我说的弱点并不是要批评糖果,

我只是认为有时候我们太过火了些

顾客太太2我想也是

克拉拉诺瓦克:比如说,太太,你是否想过一天吃了几块糖?

顾客太太2没有,我从没想过

克拉拉诺瓦克:就是这样,我们不经心的拿糖吃,然后又拿一块,在还没到警觉之前,已经胖了好几磅,麻烦从此开始了,又是按摩,又是进烤箱

顾客太太2这我最清楚了

克拉拉诺瓦克:现在这个小盒子,让你有糖果知觉,这就是马朵查克公司当初设计它的目的

顾客太太2真的吗?

克拉拉诺瓦克:每次你打开它,这首歌提醒你“吃太多醣了,要小心”

顾客太太2这个要多少钱?

克拉拉诺瓦克:5元5角,原价为6元95分,真的很便宜

顾客太太2我买了

克拉拉诺瓦克:谢谢你,太太

 

 

△马朵查克先生走向克拉里克,得意洋洋。

马朵查克:你现在怎么说?

克拉里克:我认为那些抽糖果,听香烟的人会喜欢

马朵查克:不,别让我影响你,我要听你的意见,我只要你真正的意见

 

△刚刚在旁边清点货品的男店员1听到老板说“真正的意见”时,赶紧溜进办公室去。

 

 

第二部

 

第一部以有点“不厌其烦”的方式将《街角的商店》一场戏介绍出来,便是希望能多少起到简介刘别谦风格的作用。当然,编辑向我邀稿时曾要求过是否能在文中多提到一点刘别谦的其他作品,让读者更清楚他的“轻触”,或者说,更清楚这位在史书上不可忽略的导演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然而我婉拒了,既然光是一部《要是或不要是》(To Be or Not to Be,1942,既然这句莎翁名台词要是单独抽出来翻译,好像怎么样都少了一味,而现有的中文惯用翻法“你逃我也逃”、“生存还是毁灭”、“为与不为”或“生死问题”好像也都不够传神,所以,我们索性自己翻一个可以跟接下去的分析匹配的中译名吧)就能看到他艺术的所有特徵,我们又何必在一些只在很少的瞬间才能看到亮点的作品守株待兔呢?在他这倒数第三部片──我们姑且不把他拍了几天便过世而由普莱明杰帮忙救驾的《穿皮裘大衣的女子》(That Lady in Ermine,1948)算在内,这部即使更少普莱明杰而仍很有刘别谦味道的片,就算在他自己的作品列表中也算是一部绝佳的异数──中,他已经将他所有的美学都浓缩且非常好地执行了出来,直可谓空前绝后。当然,我们自然不会否定他过去的成就,过往的种种表现或许可以说是为了这一部片而存在──这在许多大师级导演身上也都可以看到那一、两部集大成的作品。

比如说《学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in Old Heidelberg,1927)中的一个摄影机运动:王子与女孩接吻的戏,是透过一个摄影机运动“含蓄地”点出来的:两根廊柱中间,两人拉拉扯扯,女子挣脱,往银幕右方跑去,摄影机跟上,横过一根廊柱,来到另一个“廊柱间”,继续拉扯,王子亲吻女孩的手,她再次挣脱,摄影机又横过一根廊柱,又来到另一个廊柱间,王子更得寸进尺地抱住她,亲吻她的胸前、锁骨,当然,她又继续挣脱,摄影机依旧跟上,但横过廊柱后,咦?下一个“廊柱间”没有人跑来,镜头在此停留许久,一只狗从右方跑来,向左边廊柱吠了一声后循原路跑走,女孩才晕乎走来,王子又跟上来抱著她。这个简单的摄影机运动,它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就像伟、伟大的乔瑟夫·杜拉在自己床上看到那位年轻军官时那跟著他一起吃惊的摄影机一样;不过这个跟拍廊柱间的调情镜头,可能更在一种可名为“三次律”的严守──对一个噱头反覆与重现一般以三次为度。乔瑟夫·杜拉也向飞官看了三眼。

不过《学生王子》那个镜头倒有另一种启发:“不说”的艺术。刘别谦大可以直接拍出调情的两人那一吻,但他偏不要,所以用了这样的摄影机运动加上这样的布景来取代,甚至还要费心准备一条小狗帮忙。正是这个“不说”才创造了被崇拜他的小津安二郎称之为“深奥精妙”的手法。当然这种手法也是其来有自,我们虽不便太往前追溯,索性就跟著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分类看去,在他称为“影像-推理”的类别中,特别谈到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巴黎妇人》(A Woman of Paris,1923)中车站送行一景,列车的远行仅仅透过闪烁在女主人公身上的光影来暗示,就我们今天能见的,这算是非常简单且初级的“不说”影像──事实上,更多时候是出于节约经费的考量。不过刘别谦的影像-推理更高明,德勒兹以《爱情无计》(Design for Living,1933)为例,穿著太正式的“好友”反而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揭示了前一晚的好事。事实上,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声称一般人将刘别谦与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谈在一起是不正确的,我们如果单看《温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925)中延宕温夫人开抽屉这一行动,很像希区柯克在提起观众好奇心之后,刻意在揭示一关键行动「前转移注意力的情况特别接近〔如《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the Train,1951)盖伊上楼准备杀布鲁诺的父亲前,在楼梯转角遇到的大麦汀〕,但其实相当不同,希区柯克本来就是先让观众知道得比剧中人还要多,让观众享有从“外部”掌握故事的特权,从而作为“知情太多的人”的观众们更容易为人物紧张而移情、投入。但刘别谦则是让观众在接收的同时也就同时进行解读,以成为超级知情者──甚至知道得比影片多得多。这也是为何我们会找不到德勒兹在书上描述《我杀的人》(The Man I Killed,1932)片头所设置的悬念:我们确实看到了镜头框取了从断脚人膝盖下方拍出去的视角,但我们却看不到从对街反拍回来的那位双脚残废者正在观看的镜头。这个怪异的框取镜头恰恰暗示了由德勒兹自己“推理”后所描述出来的“想像之反打镜头”。但正是那个奇特的取景镜头促使了德勒兹的推理──假如这不属于某人的观点,未免太奇怪了!──,这才是刘别谦“不说”艺术的高妙境界。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时代想像的问题,德勒兹谈电影的年代毕竟早已经历了“作者论”洗礼,因此在他对电影接收结构上,是带有作者意识的。诚如萨里斯谈作者论时非常扼要但精准地提醒了一句:“作者只有在观者的结构概念下才具有意义”。但另一个问题是,显然刘别谦的作品确实有著一种标签,暗示了他影像的“不说”特质,简单说,今天若不是刘别谦的影片,有谁会特别留意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呢?即使它确实怪异。所以像德勒兹这种具有强烈诠释学敏感度的分析者,自然要为它构想出一个复杂的深意。这也是为何,当我们为读者解说《街角的商店》那场人物介绍戏时,始终避谈那位一听到“我要听你的意见,我只要你真正的意见”就赶紧逃离现场的同事,他在这场戏中确实以“三次律”来串场,可是他就是太明显,不符合“不说”的艺术,根本称不上他轻触的手法。

这就好比说,刘别谦这位从德国到美国拍片的导演,在批判其同胞的恶行时,他并不明说德国人的盲从,所以宁可转化为一个爱抢戏的剧团成员的故事上去。而我们对《要是或不要是》这部堪称史上最伟大的喜剧片的分析,也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首先从人物逻辑出发。我们试想一个真正在表演艺术很有建树,或至少说,很有成就的演员,有可能与过于张狂、爱出风头划上等号吗?显然不能,我们都非常熟悉“半瓶水响叮当”的俚语。就像导演对身著华服来抢戏的玛丽亚做出的批评:“身为一个伟大演员,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居然这么没有艺术性!”因此,这里有个前提:这个剧团里头的演员都是些蹩脚演员。但爱抢戏也不是他们的错,毕竟没有表演欲又怎么会来当演员呢?光从这点来看,这些人物已经具有讨观众喜欢的本质了。而且最可爱的一点在于,他们确实是热爱表演艺术的,这让他们在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候,是把演出这件事看得比保命还要重要;尽管,他们最终发挥的急智,也是为了保命。总而言之,这个剧团成员的行动累积出来的人物内涵,即一群自我感觉良好又爱出风头的蹩脚演员。当观众能够接受这样的基本设定,情节便可以理所当然走下去。

既然有演员,自然就有他们这种身分最重要的活动──演出。这也让影片便于操作“戏中戏”的复杂形式,于是影片在一段楔子之后,是由一场排演作为开场(楔子基本上依附在开场中的),从而启动了影片中快速转换的真实与演出的情境。不过这只是影片中演出-化身的一个面向,除此之外还存在有另一重的演出-化身体系──空间。片中的许多重要的、经常重现(返回)的空间,都常转换它之所是,改变它之所用。因此,一个空间往往不是它原本的功能性,被剧情流过的空间被开拓,极端地以别的功能性来利用它。于是影片在两种“化身”的活动中形成张力。比如剧团赖以演出、排练的剧院,它历经了几种功能性:先是作为排演用的舞台,当作演戏的纳粹办公室,这算是它原来的功能;然后是被当作真的纳粹办公室──用以欺骗真的瑟列斯基,只不过,这个空间因此仍被用来“演出”;随后它又成了杀害瑟列斯基的场合,演出空间成了猎杀间谍的战场;最后则成了希特勒的演讲台──不过这一点倒是没有违背剧场作为向公众“演出”的功能,这点仍是对纳粹的讽刺。只是,这个空间变体也有其前提:德军进驻后,确实把饭店、剧院拿来当临时总部。所以空间的“拓朴性”是有真实根据,但却被转化成如此丰富有趣的虚构化,影片的编剧实在功不可没。

于是我们本著双重“假扮”或“流变”(becoming),可以为影片整理出一个简单的分场大纲,我们能对结构的安排与巧思更加一目了然:

1.街上────希特勒现身

2.剧场(纳粹办公室)────排演纳粹戏剧。叙事再呼应街上的希特勒。

3.后台────杜拉夫妻俩人争海报头衔;格林伯格念夏洛克对白。

4.化妆室────玛丽亚回复上尉的信。

5.台前&化妆室────乔瑟夫念“To be…”,索宾斯基离席;索宾斯基会见玛丽亚;乔瑟夫失望回来。

6.剧场(纳粹办公室)────接获取消纳粹剧目的演出;更换当晚演出戏码。

7.台前&化妆室────乔瑟夫念“To be…”,索宾斯基再次离席;索宾斯基二次会见玛丽亚,并要求公开两人的情愫;开战;乔瑟夫生气回来。

8.街上────残破街景;德军进占。

9.街上────格林伯格扫雪,念夏洛克台词。

10.英军营────索宾斯基与同僚唱歌;教授透露回波兰消息,收集大伙的家人资料,索宾斯基请瑟列斯基教授代为传递“To be…”信息。

11.英军情报部────索宾斯基回报教授的可疑行径;上尉被指派的任务。

12.波兰户外────索宾斯基跳伞;在雪地中躲避德军。

13.书店────索宾斯基躲避两德军追杀;玛丽亚来送相片。

14.杜拉家楼下────两德军带走玛丽亚。

15.饭店-纳粹总部────教授替索宾斯基向玛丽亚传达讯息(“To be…”);邀玛丽亚当间谍。

16.杜拉家────乔瑟夫在床上发现索宾斯基(乔瑟夫以“To be…”唤醒索宾斯基);玛丽亚奔回报恶耗。

17.饭店-纳粹总部────玛丽亚见教授;教授被的德军请去见约哈将军;玛丽亚被困饭店。

18.剧场-装成真的纳粹办公室────约哈将军骗走教授文件;因玛丽亚话题败露身分(暗号“To be…”再现);教授在剧场内被杀。

19.饭店-纳粹总部────教授为取文件回饭店,向玛丽亚对质“To be…”的传情;被舒瓦兹请去见约哈将军。

20.纳粹办公室────教授急智脱险。

21.纳粹办公室────玛丽亚见约哈将军,约哈将军透露已发现教授尸体。

22.饭店-纳粹总部/杜拉家/剧场办公室────玛丽亚找寻乔瑟夫未果,商量营救乔瑟夫。

23.纳粹办公室────教授见真教授尸体,再次急智脱困,将军(剧团成员)却前来搭救,揭穿其假身份。

24.剧场办公室────大家讨论如何离开波兰。

25.杜拉家────杜拉夫妻、索宾斯基三人行前告别。

26.剧场-希特勒演说场────希特勒演讲盛会;希特勒领德军(剧团成员)离开演说场。

27.车上────乔瑟夫掉了胡子。

28.杜拉家────约哈将军盘问并纠缠玛丽亚;希特勒来接玛丽亚。

29.飞机上────希特勒要两名飞官跳机。

30.苏格兰户外────希特勒等平安跳伞降落,接受媒体访问。

31.台前────乔瑟夫念“To be…”,另一位軍官离席。

段落1-2算是开场,3-7可算是第一幕,我的老师阎啸平教授在他的《破裂的隐喻》中做的分场结构称之为“爱情游戏”(P.146),焦点在玛丽亚的韵事。8-9则是一个变奏,引向第二幕,同时,这两场交代纳粹进占华沙的小段落又像是对前面这场“爱情游戏”所进行的警报象徵。而玛丽亚的爱情游戏也的确衍生出后续种种陷他们自己于险境的遭遇。10-23这一大幕可谓“生死游戏”,几次的生死关头成为这一幕的内在动力。紧接著,又是用两段(24-25)来过场,这回是更激烈的变奏转调,迎向26-30的“亡命游戏”,基于24-25这一过场的温馨,多少也预示了终幕的氛围。最后才又以段落31作为跋,重新展开新的“爱情游戏”。影片工整的换幕有瑟列斯基出场来切分,一次是他本人的出场,一次则是他尸体的登场。作为间谍的他,不就跟“演出”有著密切的关系吗?

从这里的简单整理,可以看到一些行动的推进,有赖于一件方才提过的不明说批判:这群演员演技之差,只要是波兰人都能够一眼看透,就像剧团导演说的“我看起来就是不太像”,但偏偏这么容易被拆穿的乔装,却能蒙骗每一个德军,似乎指责德国军人根本“有看没有到”。假如观众还没能意识到这点(虽然可能性很低),索性安排了假希特勒命令两位飞官从飞机上跳下去的段落。当然,刘别谦对这样的主题做出这么轻松的回应,多少可能引来过于简单化的批评,但这却恰好证明了他对卖座的商业电影的掌握──千万别想教育观众太多。

不过,重点在于在真假的辩证下刘别谦展示了一种空间-巨变的叙述模式。人物本身则跟著在巨变的空间中被迫改变身分,在变异的身分中再生。乔瑟夫甚至要在“假死”(在段落18中)一回后,才真正重生:过去他老演不好哈姆雷特,而扮演约哈将军时也被识破(还因此险丧命),于是重生的他分别重新以约哈将军和瑟列斯基的身分展现急智而脱险,其中最聪明的,或许是真的约哈将军在追问他(作为假瑟列斯基)地下司令名单时,他急智想到了剧场外的行刑公告──即反抗组织领导已被迅速处决──,反倒让急于施刑的约哈感到慌张。更别说在面对真正瑟列斯基尸体时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应变力:是他的外在(被迫)巨变而导致了心理也跟著适应了巨变的情境。

于是,“要是”(to be)与“不要是”(not to be)刚好代表了空间或说更主要是在身分上两种迅速调换的状态之抉择──尽管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馀地;但就像我们提过的,人物可也是乐在其中的。所以两度念夏洛克(《威尼斯商人》的角色)著名对白的格林伯格,还要在真假德军混杂的人群中念这段对白,才让他过足了戏瘾;但这个“表演”的环境可是有可能随时害他及其他同侪丧命。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抢戏,才使得杜拉(假瑟列斯基)好不容易从真的瑟列斯基的尸体边逃过一劫,他的伙伴们,特别是那位专演将军且老是话说太多的同事来带走/营救他,但却也因此害原本安排好逃往英国的杜拉失去了与太太单独离开的机会。这个营救计画的“不说轻触”就在于:到底是同事们出于好心来营救杜拉?还是出于一种抢风头的心态,让他们聚众前来?这就好像《街角的商店》那句多重用意的“是的,马朵查克先生”的放大版。

然而正是刘别谦的戏谑,才成为影片的真正前提。我们若是想到他在1916年自导自演的《平库斯鞋店》(Schuhpalast Pinkus)中,会设计演出店员的他给试鞋的女顾客挠脚底的这种挢段,观众当知这位导演可说很少会去严肃地处理他的主题(《我杀的人》可说是唯一的例外)──事实上也得利于此,刘别谦那些伤风败俗的主题才能一再重现而没有被禁制──,于是我们甚至可以说,刘别谦没有参与《要是或不要是》的编剧工作,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从IMDB的资料显示,他虽未在影片的演职员表上挂名编剧,但他还是原始故事的提供者!

这么一来,我们有一个自大的演员(乔瑟夫·杜拉),有一位自恋且为自己倾倒的女演员(玛丽亚·杜拉),还有一位疯狂的戏迷(年轻飞官索宾斯基)构成的三角──这也是刘别谦专长的人物关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可说是《爱情无计》和《天堂烦恼》(Trouble in Paradise,1932)──来进行变换张力的推动力。最重要的就是索宾斯基对于瑟列斯基教授不认识玛丽亚·杜拉这件事情感到不可思议,这原来可说是一个极其幼稚的逻辑,而他因此到情报总部告发瑟列斯基如此儿戏的举动,居然还真的被采信;更重要的是,瑟列斯基不但真的是间谍,且在他亲眼见到玛丽亚·杜拉之后,也被深深吸引。说到此,玛丽亚身为万人迷的逻辑也是必须成立,才得以推动瑟列斯基与约哈将军的行动。只是,片中处处安排的“为”与“不为”其实是没有抉择的馀地,才是这出喜剧背后隐藏的无奈。

杜拉夫妇与索宾斯基构成的三角,主要就在结合起“To be or not to be”这句引用的“三次律”结构化:由乔瑟夫诵出的密会暗语,开局中的两次对索宾斯基以及片末一次对另一位军官。被首尾呼应的暗语包住的是一组变奏的小“三次律”,姑且称之为“情书”主题,一次由索宾斯基说出,委托给瑟列斯基代为传达的“家书”──也因而展开主要的情节;另有两次由瑟列斯基当作传情信息转达。再有一个小集团,是被用来当作对质的证据,它两次出现主要作为一种功能的转调作用,一次则仍由乔瑟夫用来叫醒睡在他床上的索宾斯基,还有一次由乔瑟夫向玛丽亚对质时说出来。一如巴赞(André Bazin)谈卓别林时强调卓别林喜剧的一个特点在于“物”的拓朴性使用──物不再以它原来的功能而作用,刘别谦引用了莎士比亚这么一句严肃的对白,转化成充满喜感的多功能情节催化剂:从台上的严肃演出转变成後台的轻佻情话,进而传情暗语又成为揭示身份的密码(先是对瑟列斯基的揭发;后是乔瑟夫对情夫的确认;最后是瑟列斯基对假约哈的揭穿),并且又变成外遇情事的证据(乔瑟夫对玛丽亚的质问;尽管马上被玛丽亚以更攸关生死的问题来转移了话题),乃至于最终它又回到了最初的密会暗语。物与人、与空间一样处於拓朴性变异,造成的已经不只是双重性对位,更是复调进程。似乎唯有在化身这个机制下,透过刘别谦镜头捕捉这份流变,才完成了所谓的“轻触”。就像《街角的商店》那个香菸盒──它打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拓朴性的功能复和体,并且要在脱离它一部份的原始功能(烟盒)而开展新的使用概念(糖果盒)后,一个小的轻触体系也才跟着完成。

《街角的商店》的香烟盒只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完成任务,不过前一年的《蓝胡子的第八任太太》(Bluebeard’s Eighth Wife,1938)中,关於“睡裤”的物体系处理,倒就像是《要是或不要是》的一次暖身,我们简述一下它最重要的段落,即睡裤的出场:布兰登到百货精品店购买睡衣,但他只要睡衣,并坚持只愿意付这套睡衣裤的一半价格,店员表示要请示上级,於是登上回旋梯来到二楼“经理”办公室,无法做决定的经理又领着店员登上回旋梯来到三楼的“副总裁”办公室,然而,连副总裁也无法做决策,所以他们又再打电话给“总裁”,这时躺穿着睡衣在床上看报的总裁──不出所料,没穿睡裤──下床接电话,针对只买上衣不买裤子的问题,他坚决不让步,并表示“这是共产主义!”这就属于典型的刘别谦轻触:身为总裁,他自己也是个习惯不穿睡裤的人,但他却不愿将睡衣套装分售,再者,他指责提出这种要求的客人是共产主义,但实际上,布兰登先生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而店员去往经理、副总裁办公室的呈现方法,重复了《如果我有一百万》(If I Had a Million,1932)他自己拍摄的那一段的手法。不过睡裤的噱头尚未结束,它还重现了两次,一次是替布兰登与他那即将成为第八任太太妮可牵了线:买下睡裤的妮可──她以此来对布兰登调情──将裤子送给了她的父亲;布兰登因为看到妮可父亲穿的睡裤,才有了寻到她的线索。另一次则是妮可的好友亚伯穿着衬衫跟内裤从妮可房间走了出来的戏──这场戏里头是妮可想安排个情人来气布兰登,而来归还妮可失物的亚伯被撞见了,却刚好让布兰登误会。于是这个睡裤的物体系成了剧作张力的另一种动力学,它彷佛带着一种属物的静观视角,看着事态的进展与变化。

以上我们通过解析《街角的商店》一场戏、介绍《学生王子》一个镜头、简述《蓝胡子的第八任太太》对一个道具的处理,以及整理《要是或不要是》的结构大纲,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介绍了“刘别谦轻触”的一些面貌。与其“定义”它,我们更乐于推荐它所引导出来的一些风貌,来累积它的丰实性。最后,我们希望再不厌其烦地为读者多解析一下《要是或不要是》的开场戏。这是有原因的,主要受到阎啸平老师启发,《破碎的隐喻》有一段专谈这部片开场的篇章,书中对这段分析主要加入了我们在上篇谈到的辩证、对立的动力,还有人物逻辑的参照,以及这一场戏中的另一个也是由台词──更正确地说,是口号,即“纳粹礼”,“Heil Hitler”加上手势──堆砌出来的小物体系。在这场开场戏中,为了介绍出主人公,所以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扮演”主题,甚至拿像不像希特勒说事──导演否定了假希特勒的可信度,批评他的妆没有说服力,所以看起来“只是一个有胡子的人”,这正回应了不多久前卓别林讽刺纳粹的电影《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众所皆知,卓别林公开批评希特勒仿冒了他那招牌的胡子,遂拍了这样一部片来嘲讽希特勒。而刘别谦向卓别林的致敬又更加高明,于是才有关於胡子的物体系被设定了出来。从盗用形象、闹双胞(《大独裁者》)到大剌剌地透过胡子变装(《要是或不要是》),刘别谦在这部片中带出扮演主题实在是非常精准的眼光。

按本文的篇幅实在不可能钜细靡遗地解析哪怕只是这个开场,我们试著从这一个被区分成四个行动组合段的段落中,取第一行动组合段来谈谈。副官走了进来,向主官行纳粹礼,但主官却一边打哈欠一边行礼──令人讶异,岂有人会这么轻视纳粹礼?虽然主官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立即重振精神,观众估计也会因为是刘别谦影片(他的名字无疑就是喜剧的一种品牌商标)而忽略这一个会让人发笑却不见得使人生疑的细节。副官报告约翰库兹到来,结果进门来的约翰库兹居然是一个少年。主官代替元首颁小坦克,趁机向少年套话,少年天真地对答了父亲说的顺口溜,岂料最后一句居然是由副官接应。于是主官怀疑副官为何如此熟悉这个顺口溜,副官无法回答,于是趁机行纳粹礼来为自己解围,没想到,门外也同时传来“Heil Hitler!”的声音。由此可知,是不断的“出乎意料”来一次次颠覆观众对现实的一种寻常概念:不认真的纳粹礼、被传唤的少年、送礼实则是要套话、忠心副官居然也懂毁谤元首的顺口溜……

无论如何,馀下让我们引用阎教授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是可以获得更广大的视野。四个主要行动组合段也是从他的分类来的,所以我们保留第一行动组合段的介绍(原书按:以字下黑线表示意外之事):

(假)总部颁奖的第一场行动段:1.副官报告某某人已到-进来的是一个少年-主官代元首颁奖小坦克;2.主官建议少年父亲要感谢元首-诈知其父亲对元首不满的顺口溜-最后一句由一旁副官顺口溜出;3.主官质疑副官熟练顺口溜的动机-副官支支吾吾地说不明白-副官突举手高喊Heil Hitler而解围门外传来Heil Hitler……

在希特勒穿帮的第二场行动段里:1.门外传来“Heil Hitler!”-军官开门报告:“元首到了”-房内三人齐喊“Heil Hitler!”-希特勒进门自喊“Heil myself!”2.导演进场指责加词布隆斯基辩称观众会笑导演拒绝笑场;3.罗威基上台抗议配角耽搁时间-导演坚持要严肃的现实主义戏剧华丽的杜拉太太施施然进场……

在杜拉太太搅局的第三场行动段里:1.杜拉太太建议穿此礼服去演集中营里的戏导演拒绝并斥其发疯杜拉先生指责导演态度而后者道歉后离开;2.先生告诉太太礼服确实不当太太反驳先生见不得她好并牵累她-布隆斯基要导演给他机会……

在布隆斯基街头测试的第四场行动段里:1.布隆斯基要导演给他机会-导演觉得他不像希特勒众人支持布隆斯基;2.导演指墙上照片做为反证布隆斯基指出照片里头是他导演仍坚持不像希特勒-布隆斯基自愿上街检验;3.希特勒漫步于华沙街头-在惊惶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女孩-她直说请布隆斯基签名而群众恍然大悟-淡出。(《破裂的隐喻》,P.134~135)

本文也该结束了,把刘别谦作品转化成文字几乎可以说是对其作品的亵渎,尽管许多优秀的电影皆如此,但毕竟我们谈的是 “刘别谦轻触”──事实上,面对任何可被称为轻触的导演(如马克斯欧弗斯、小津安二郎,甚至希区柯克)都一样,没有什么要比直接面对电影作品还来得急迫的──,其重要的节奏感是不可能被谈论的,因此我们只要做到提醒观众应该注意到的几项原则,也算功成身退了。“电影该以馀味取胜”这句小津名言,就留待读者亲自体验了。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