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深度》系列中整整两个小时、纵览科塔萨尔整个创作生涯的访谈令读者望而却步的话,想要了解文字之外的科塔萨尔,这一期相对较为短小精悍的主题采访或许是更友好便捷的法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Throbbing Gristle (TG)及其前身COUM Transmissions的故事。
许多演奏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批判比赛,但不得不通过比赛角逐出未来的年轻选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比的?
08/25 0个评论
就是江浙沪地区的面条,无论是拌面、汤面还是冷面,它的面、调料和浇头彼此都是独立的
08/24 0个评论
一束光洒在抽屉里的男装上,但迅速消失。光线随后转移到一堆女装上——它们刚刚换了地方,从衣柜抽屉来到手提箱,失去了刚熨烫好时的柔滑和整洁。
07/28 0个评论
“他的思想只有一部分会离开上海。其余的部分将永远留在那里,就像从南市葬礼码头下水的棺材一样,会随着潮水返回。”
07/22 1个评论
不光文学作品缺乏南美地方色彩,贝内代托的个人身份认同也更偏向于祖辈的意大利血统,而非自己的出生地阿根廷。
07/21 1个评论
它所记录的古巴国立艺术学院,或许是古巴革命中最伟大的建筑作品。
07/07 0个评论
總之,這批文章每篇有不同的寫作策略與目的,遠非嚴謹的學術研究。
06/30 0个评论
他们的讨论从“如何生活”为切入点,引用了许多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界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洋洋洒洒地聊了四十五分钟,从共享空间、身份认定、可持续发展、社区责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来给这一百年的室内设计做一个并不完全的宗旨归类。
05/20 0个评论
那天我坐在店门口长椅上,看到一个婴儿车里的孩子指着我们的灯牌咿咿呀呀。
05/13 1个评论
对于鲜少看到书页背后的科塔萨尔的读者来说,这依然是认识会动的、活生生的大克罗诺皮奥的绝佳机会,让人得以一窥作为“人”的他,而科塔萨尔的中译本读者也将了解到他还有多少奇思妙想有待译介。
04/28 1个评论
虽然一直没有在餐厅或者网络视频里见过这样的做法,但它浓厚的地中海风格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02/25 0个评论
在这个AI技术让人自问人何以为人的时代里,我觉得她的话触及了问题的核心。也许清晰的定义和陈述反而会让人模糊对事物的感知。
02/17 1个评论
“胡安·鲁尔福是我在拉丁美洲遇到过的最好的摄影师。”
01/07 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