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12/30/2015, 归类于博客, 肥内.

重訪2015之榜單篇(2)

2015123001

這些榜單本來應該昨天就發的了。但是還是拖到今天了,無所謂,有發就好。晚安各位。(雖說,寫完的時候才剛過中午而已,嘻!)明天「重訪2015」最終回會是一個大東西,敬請期待。

 

榜單A.我的十大電影(不分國內外)之「電影120歲特別版」

(主要選擇指標是喜好>優劣。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片就相當於我的「荒島電影」了。)

  1. 秋刀魚の味(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1962):還是不會變的,怎麼挑都一定是這一部,隨便點到哪一個畫面,都有很多東西可以談。希望往後還可以繼續從這部片上找到很多新鮮感跟樂趣。
  2. Madame de…(某夫人,Max Ophuls,1953):按厲害程度,還是稍稍遜於《蘿拉蒙戴斯》,但在情感上,更愛這部,大概是故事、演員加了很多分。不過也正像導演自己講的,故事越簡單,他越有空間玩形式。但在一種更通俗性的前提之下,玩這些觀眾沒特地察覺卻依然主宰著影片與觀影感受的形式,那還是得佩服了。
  3. Lola Montès(蘿拉蒙戴斯,Max Ophuls,1955):其實要說國內人們普遍不理解歐弗斯,也不想理解他,都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他在選材上就不是那種「嚴肅」的傾向,這必然造成那些自尊心過大的「影迷」挫折(一般「觀眾」反而沒有這種包袱),因為在面對像塔爾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或羅伊安德森這類導演的作品吧,即使沒能弄明白形式在幹嘛(不明覺厲),但起碼在「題材」上、議題上,都有可以發揮、發展的空間,怎麼講起來好像都是自己的感觸似的,殊不知本來就已經被導演給框死了。但面對歐弗斯(有時候說起來面對小津或宮崎駿、希區考克)這樣的導演,是沒有這種偷懶的可能性,你就是得有看電影的功力才有辦法看透歐弗斯的程度。所以人們反而透過詆毀他來拒絕承認或積極掩飾自己的脆弱。這部片在形式上的嚴峻,倒還真的給它自己帶來一些難題了,就算我很愛,也得在精神飽滿的狀況下才能重看它,想起一位在廣播上講古典樂的專家對於每年重聽貝多芬九號都得小心翼翼慎重其事,我每每重看這部片也得挑時機的,隨便不來。
  4. 風立ちぬ(起風了,宮崎駿,2013):曾經我以為《崖上的波妞》已經是他能達到的顛峰,畢竟他還有《霍爾的移動城堡》作另一部後盾,在形式與內容上兩相補充。不過,直到《起風了》才真正達到他藝術水準的最高境界。宮崎駿透過動畫要講的一切都集聚在這部片裡頭了,當然,你要是不愛他的,肯定不欣賞甚至厭惡它;反之,愛的,就很愛。
  5.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去年在馬里昂巴,Alain Resnais,1961):對我自己來說,這部片從多年來的冠軍跌落到這個名次其實是很積極的意義:一方面標示著我對電影有了更多的「需求」,二方面則確保自己對形式始終還是保有很強烈的興趣。只盼有生之年有機會在巨幕重看這部絕美的影片。
  6. Le plaisir(歡愉,Max Ophuls,1951):與《輪舞》一起拿來考量確實還是讓人難以割捨應該在這有限的十大名單裡頭保留哪部,但基於形式上兩者相差不遠,雖說《輪舞》因為10段短篇的機會,可以處理更多元的形式,但是也恰恰因為時間上平均起來短了,要處理的情感顯得更單薄些,這當然只是跟《歡愉》相比,於是《歡愉》就有了更充裕的時間來處理情感的面向。特別是,《輪舞》本來就已經被原作者給限定了,但在《歡愉》中,至少還看得到歐弗斯在思考三個短篇之間的關連性,並且,還真的找到了一個貫串的主題(說不定也可以說是莫泊桑作品的一個總結?)並且在這個主題框架下觀看這三段故事,又顯得非常有意思了。誰說他不處理哲學問題?
  7. Smultronstället(野草莓,Ingmar Bergman,1957):其實在《第七封印》和《野草莓》之間也讓我糾結了一下,最終還是選擇在議題上更接近我自己的片;雖說《第七封印》的存在主義好像是我年少時更熱中的議題。
  8. 彼岸花(小津安二郎,1958):其實在《秋刀魚之味》之外還要在選一部小津的話,其實真的是非常費力的事情,畢竟,其他作品即使保有一定的高水準,但在《秋刀魚》之前,層次都還是相差很大的。結果是,會讓人在其他幾部彩色片之間糾結,特別是自己對這幾部的喜愛度都差不多,所以最終還是得整體考量優劣的部分,以這點來說《彼岸花》則以非常些微的差距勝出。想一想也奇怪,這麼一來我選的兩部小津都是沒有原節子在場的小津……難道說,就因為是原節子,反而把小津給框住了?這也不是沒可能,就像雷奈困在薩賓的魔咒中。
  9. Gertrud(葛楚,Carl Th. Dreyer,1964):有人質問我說這種大齡空虛的中年婦女的情感故事,有什麼吸引人,這就好像有人去質問說如果《卡羅爾》換成一對男女愛情故事有什麼可看的,是一樣愚蠢的,因為這些人就是只看故事不看「影片」的人,那他們大可以去讀社會新聞或看那些已然娛樂化的新聞台就好了(這還是給他們比較有建設性的建議了,否則他們更該去看偶像劇、韓劇的)。德萊葉雖說很可能是勉強修正了他的主題,但是卻依然從這樣世俗的題材裡頭展現了某種精神性(或就說,神性),重點是,影像上居然可以落實這種抽象性,真的不愧是天才攝影師了。
  10. (八又二分之一,Federico Fellini,1963):這部也與《阿瑪科德》陷入糾結,最終還是順從某種「主流」的審美,給了《八又二分之一》。大體上是隨著年紀漸長,慢慢更能體會主人公圭多的很多焦慮和心情;但當然,等我再更老一點,開始憶童年了,或許又會挑回《阿瑪科德》了……誰知道呢?

 

榜單B.我的華語電影十佳之電影120歲紀念版

這個榜單其實是從前一個派生出來的。想說既然在不分國內外的十大裡頭都還排不上一部華語片,(事實上,如果以百大來說,大概得排到起碼四五十名才有可能出現華語片),那麼索性另開一個榜單好了。選擇指標當然還是以「喜歡」大於「優劣」;唯,有個大前提:華語片我不但沒有系統地觀看,且我看過的極~~少。但榜單嘛~總是各有自己主觀偏好嘛!如果要再來拿某部你非常不認同的片要來說什麼,請你省點力氣,自己去列張單子吧!

  1. 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這部片好到幾乎不應該以「華語電影」來侷限它,直到現在重看,隨便拉一段都迷死人。
  2.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2015):這部大抵可以「算是」紀錄片的鉅作,基本上可以說在前三分之二為觀眾圖解了整個西方在20世紀前1/4世紀的藝術發展史,七大藝術完美融合在一起(好吧,我承認主要集中在文學、繪畫、音樂與電影四項),最後三分之一又透過人物的移動與境況來交代台灣在政治局勢上的驟變對人們來說造成怎麼樣的影響,走情感的深掘。對我來說,簡直大開眼界,腦洞大開,看完久久不能自己。我相信這部片要想公映幾乎不可能,從內容到形式對觀眾都有極高的要求。我並不樂觀覺得整個大華語電影觀眾能有多少吃得消的。如果它注定成為我這一輩子只能看一次的影片,我也滿足了。
  3. 小城之春(費穆,1949):這部怪片雖然不能在「情感上」喚起我太多共鳴,但畢竟怪得很有意思;唯獨,就因為它的「例外」,也很難拿來當教材。
  4. 師父(徐浩峰,2015):我有一種「這才是理論家拍電影該有的樣子」的感覺,正因為懂得多、看得多,所以更要去走偏鋒;但是,之前的作品(我只有緣看《倭寇的蹤跡》)又走得太偏,因為沒有任何約束力,現在,他正走在一條艱辛的道路上,試著將純個人的追求(藝術)拉到與人們親近的樣貌(產業),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說完美,但也已經往那個目標靠近,也就是有藝術價值的商業作品(文創)。
  5. 結婚(陳坤厚,1985):這部片也是有一些很土的設定,甚至場面,但是不知怎的,陳坤厚就是有辦法將一種很鄉土的東西轉化為奇妙的氛圍,在許多看似不經意中,體現了極強的影像感,要我說,他大概還是那個年代台灣電影中場面調度境界最高的導演。是的,我認為高過侯楊蔡。
  6. 阿飛正傳(王家衛,1991):年少時看主要感受那種強說愁的感受,中年時看主要感受導演極力抓住中二尾巴的那股勁。其結果是從內或從外都同樣透露出一種怪異的氣質。
  7. 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雖說以「厲害」程度來說,《風櫃來的人》還是要高出一點,但這也很難說,畢竟我看《悲情城市》的年紀是我還完全不懂看電影的時代,現在重看應該有巨大不同;但同時我也害怕重看它就是了……不過,就這點模糊印象,一直記得它是美好的,假如侯孝賢恰恰很討厭這部片,那更好,證明我跟他的美學偏好差很大,這是對的,畢竟我一點都不喜歡舒淇。
  8. 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2008):從沒看過哪部華語電影可以這麼沉得住氣這樣拍的(當然,我看得少說這種話不準),不過它絕對是意外的傑作,從許鞍華的其他我有接觸的作品已經很清楚表明了這點。
  9. 白日焰火(刁亦男,2014):與許鞍華相比,我更相信刁亦男是有更高的自覺性的(啊~我應該要把《制服》拿出來看看),這部片在類型中無類型,內化了類型而將類型裝載在影片敘事的空缺中,但卻又不讓它消逝,太高明了。更高明的是讓毫無演技可言的女主角看起來演得極好。話說,我一度糾結於要拿掉這部還是國師的《英雄》,畢竟後者在純視覺上帶給我極大的享受,而對於一個其實不太能講故事、講道理的導演來說,把這點做好做足已經很夠了。嘖~讓我想一想,應該拉掉《天水圍》的吧……
  10. 愛情算不算(林君陽,2015):這部票房慘澹的作品,套一句朋友說的「《愛情算不算》絕對是這個時代台灣電影的代表性作品,我不想等十年後才來為它平反啊~~拜託大家~感謝大家~」君陽導演是跟另一位這趟去武漢我才認識的另一位台灣導演表示非常困惑,為何我如此推崇他,畢竟,我在訪談中問到他的很多東西,都是他在拍攝時「自然而然」就那麼拍的呀,是呀,這正是他的問題:不自覺自己的天分,不用去想,拍出來就有效果,這才是最強的內力。這部片戳中我很多內心深處的小角落,很厲害,而且是在如此有限的經費、資源與拍攝時間之下,我相信假以時日給他更充裕的創作條件,那啥「大師們」馬上被「巴給」了啦!

 

榜單C.一些今年度看不完(有時候是因為片長太長)或看不下去(主要因為警覺不是自己的菜,但也偶爾因為狀態不好看不下去)的影片中(目前記錄有85部),挑一些比較經典的拿出來曬一下(評語都是直接從豆列上摘下來的):

(沒有先後排名,以接觸到的順序,越靠前越接近現在時間;後附期待它的「爛」指數,一~五星,星星越多意味著越爛)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也沒什麼好或不好,畢竟比起之前看的一些嫩爛片來說,是順多了。只是……好像也沒有什麼吸引自己再看下去的動力(硬看到41分鐘),難怪當初看到簡介時,對於要不要轉存那麼猶豫了。事實上,朋友說是「WA第二」的時候,我就應該不嘗試了唉~爛片指數:★★

華麗上班族:跳了兩段瞄了一下,一個是排電梯的戲,一個則是辦公室裡頭介紹人物出場的戲。說場面,其實沒有人家的傳統,更糟糕的莫過於開口唱歌了,搞得好像華人都不會寫音樂似的。爛片指數:★★★★★

Eisenstein in Guanajuato:……畢竟還是格局超小的導演。還什麼新電影語言?我電影看得少,也沒覺新啊,你可別騙我啦!爛片指數:★★★★

Saint Laurent:可能題材上沒太大興趣,總之,雖明白影像是為了回應題材的世界,但還是太neat而無法招架……爛片指數:★

百円の恋:感覺應該拍得不會太難看,但我實在無福消受。(補按:主要看到她那贅肉腰,卻是用蒙太奇方式展現的,意味著這腰可能根本不是她的,我也預期後面應該會有藉由打拳而塑身的情節,於是就更顯得在這裡的不敬業了;但我也可能猜錯。)爛片指數:★★

2つ目の窓:看到羊被宰就不想看了。(結果還多看了三分鐘……)爛片指數:★★★

Taken 3:開場戲就注定是爛片了。硬看到他被誤認殺手時,已經不知道睡了幾盹。到下水道去「弄髒」(污名化)之後也沒啥好看的了,因為打從被誤會開始就進入公式裡頭了。爛片指數:★★★

メイクルーム:生平第一次主動看片看到一半從戲院離場。其實看第一個鏡頭我就該意識到這件事遲早會發生。但影片釣足胃口,超過半小時後才出現第一對裸胸。爛片指數:★★★★★

恐怖份子:開場沒多久女孩手上拿的那本散文集就讓我開始出戲,(攝影師)男孩風格化的演出又繼續出戲,那個演警察的演員因為其丑角形象又讓出戲更加嚴重,算了不看了。爛片指數:★★

The Water Diviner:這種新手導演(?)難道沒有老手協助嗎?爛片指數:★★★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很認真地看了15分鐘。爛片指數:★★★★

Miss Meadows:雖明知道是怪片,不過看了26分鐘也沒啥發展的,且也大概猜到後面會幹嘛,想一想,那就這樣吧~爛片指數:★★★★

Le quattro volte:據說是裝逼「入門」,看來這輩子都別想進門了唉~爛片指數:★★★

Figures in a Landscape:大概知道在幹嘛了。有幾景可當教材,但就不一定要看下去了。60年代後期之後的Losey實在讓人很焦急,早該退休了。拍完《意外》就可以了。(《送信人》也許是意外的傑作?)爛片指數:★

Dying of the Light:這麼多年沒拍片了,怎麼不退休呢?爛片指數:★★★★★

American Sniper:好長的公益廣告。爛片指數:★★★★

Predestination:看了十二分鐘還不知道要幹嘛,又搞了一場這麼冷的戲…爛片指數:★★★★

Nightcrawler:當他在橋上恍然大悟就可以關了。爛片指數:★★

一步之遥:幾乎看完第一場戲,不過竟然就能寫篇文章!爛片指數:★★★★★

單身男女II:類似廣告片。爛片指數:★★★

脱轨时代:本來想說光看張靜初也值,但好像也說服不了自己。爛片指數:★★★★

归来:跳著看還可以,正常看很難說。爛片指數:★

触不可及:勉強撐到小桂出場。(但當她一出場就非得關了。)爛片指數:★★★★

一生一世:雖說高圓圓拍得不錯美,但其實這角色不討喜吧?真像少女漫畫。快轉跳著其實有轉到結局。爛片指數:★★

北京爱情故事:其實第一段還OK,後面懶得看。爛片指數:★★★

后会无期:看兩分鐘就掰了。爛片指數:★★★★

 

榜單D.今年新增幾部很想看的片,但始終沒看到,不知道未來可否看到

(沒有先後排名,但有期待指數,一~五星)

Úcastníci zájezdu(節日製造者,2006),維揚德雷克的第一部作品,看海報並不是特別吸引人,但基於對他後來所有片子的好感,覺得還是非常期待。期待指數:★★

ウィークエンド・ブルース(週末布魯斯,2001),說是內田賢治的DV習作。當然,對他的所有劇情長片目前可看到的,也全都是好感,不過更多是對他在劇作上的貢獻深表認同,影像上還是少了點什麼,無法無私愛他。但不曉得這種習作有沒有可能因為較少商業包袱而做得更好。期待指數:★

Солнечный удар(中暑,2014),當然,在兩部《烈日灼身》續集之後,對他的片早就沒什麼期待了,但是友鄰卻表現出一片好評,讓我不得不再次提起一點點興致和期待。期待指數:★

Zama(札馬,2015),其實看不出來到底上映了沒,沒準根本還沒上映,我又在期待什麼。不過,馬塔的片還是要用力期待的,畢竟,同樣地,前幾部(其實也就三部)劇情長片,每一部都虐死我了,這麼少產的她,真的難為她了。期待指數:★★★★

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新約,2015),現在對岸已經有大量觀眾品嚐過了,想一想,我都不曉得為何內地同胞老是羨慕台灣的院線,老實說,一年四五百部外片的上映,真能拿得上檯面的,也許也不超過20部。被水準很低的觀眾所左右的市場,片商又胸無大志,只管配合觀眾的壞品味,進來的都是些什麼東西大家也有目共睹。台灣的院線市場就像政治、經濟氛圍一樣,都是假民主、假繁榮。天知道什麼時候有機會看到多梅爾這部新片,儘管,我對他喜歡歸喜歡,但他作品中的某種「冷」感,倒經常讓我不敢太親近。期待指數:★★

Belles familles(家和萬事興,2015),原本還在妄想金馬國際影展會有眼光地邀這部片來,但是我想太多了;而目前局勢還不明朗的2016年台北電影節估計也沒戲吧,總之,不要抱太大期望才不會又失望。總之,哈本諾這位一直被低估的導演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安利的導演(儘管我手頭上還有兩部沒有中字,一部有英字一部無,一直沒看,好像也不是很有說服力),但目前尚無正面的結果。也不曉得新作的口碑,看壞品味的《手冊》提都沒提過這部片,感覺應該不會難看(《手冊》畢竟從幾年前開始就變成我的反指標,最近看了他們2015年首選《我的母親》之後更加確信了)。期待指數:★★★

Words with Gods(與神對話,2014),有朋友說這部集錦片裡頭,庫斯圖里查的那一段還是十分犀利,但是死活都還沒有資源,不知怎麼回事。基於小庫新片遲遲沒有眉目,現在還是很想看這裡頭的短片來解饞呀!期待指數:★

Un voyageur(旅人,2013),倒不是很信賴馬歇爾歐弗斯的紀錄片功力,只是很想看看馬克斯歐弗斯的一切相關的影片,希望裡頭哪怕只有照片或一些手稿等靜態資料都好,如果能看到影像、聽到錄音更好,總之,是為了看老歐弗斯才想看這部其實是小歐弗斯紀念父親而拍的片子。算是紀念老歐弗斯111歲生日吧。但兩年了,還沒看到資源,當然,很可能是因為它本來就小眾唉~期待指數:★★

 




2 Comments

  1. rainbow
    12/31/2015

    哇,果然特别特别私人~
    预祝有朝一日也能从理论家成为在片场指挥的监督,新年快乐(虽然,还没有到十二点)

  2. 肥内
    01/03/2016

    我倒覺得自己特別主流口味哈~
    新年快樂!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