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2/15/2013, 归类于博客, 肥内.

2013年2月前半月觀影故事

其實這個月的看片基本上也是接近春節才開始的,即使標記於2月8日看的《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早幾天便開始看了,只是,它並沒有什麼東西催促我一氣呵成地把它看完。這部片說起來,問題就在於一種無法迴避的矛盾感,這種矛盾主因可能在於影片用上了太多的老套,而它本來就是奠基在老套上;可是,許多涉及到「反身性」的動畫片必然也依賴老套,卻沒有這部看起來惱人。當然我自己也清楚,雷夫的造型可能也是問題,還有就是影片中缺乏的幽默感。不過小女孩的設計倒是非常迷人,很立體,細節上也面面俱到。其實我相信這個劇本本身的發想是頗別出心裁,應該書寫上也不輕鬆。可是,許多地方看得出來,劇本的成立在於犧牲掉遊戲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連結,但這恰恰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儘管可以戲份不多)。不過我相信觀眾應該不太在乎這一塊。
重看《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基本上仍要讚嘆影片的偉大。直接拿同一天看的動畫片《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來對比一下吧。人們很容易看到後者的「符號」:龍「無牙」的殘缺與男孩「嗝嗝」殘缺是如此一目了然,且女孩「阿斯特莉」也替觀眾「再」問了一次嗝嗝為何當初沒想過要殺無牙的理由,影片努力經營的事情,最終還是要透過語言再與觀眾確認一遍——拜託,請不要這麼瞧不起觀眾!然而同樣的東西來到宮崎手上就不一樣了,儘管我說過,但我還是要再說一次,這裡舉的例子是「顏色」:藍(或說「水藍色」),藍衣服的魔法父親、幼稚園同學以及排斥人面魚的老婆婆等;綠,裝波妞的桶、裝飲品的杯子。這些顏色在影片中融合了情節推動,其實有試著在視覺上做一定程度的區隔,然而人們卻很少去談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既有形又無形,其實是符號使用的一種高明境界:因為符號本身已經被轉化為自然呈現,使得影片這個更巨大的符號總匯也成為另一種自在自為的真實。再說了,《馴龍》中的龍被簡化為貓科動物之習性(網友也指出過了),還是太「簡單」了。
《海上鋼琴師》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並沒有帶來任何更多的觀影歡愉,即使這是早就能料到的事情。但這回重看,倒是讓我頗介意那場「比賽」,事實上,比的應該是在融合能力上的高明,而不是「彈得快」吧?老實說,按這點來看,黑人無疑是勝出的,事實上,1900錄製的那首曲子也沒多好。更甚者,按一個學鋼琴的同學說起來,1900拿來取勝的曲子根本不可能由一個人獨自彈奏:這說明了作者身為「片外」人士,因偏心而介入造成了一場不公平競賽。不過我想觀眾一樣也不會在乎這種事情。
在家看一半、回來又看另一半的《扭轉奇蹟》The Family Man)其實是經營得相當穩健的作品,唯獨就是少了任何形式的「驚喜」。作為一部溫馨片,也就夠了。影片本身倒是沒什麼可以拿來說的,不過蒂雅的美麗確實為影片加分不少;只是讓人氣憤的是,都已經隔著浴簾了,蒂雅洗澡居然還用上裸替!What a shame!
買了特價DVD,後來也下載了的《屍縱狂想曲》The Big White)其實是題材非常科恩(Coen)的片子,然而整部片在節奏上該是最大的失敗,使得影片看起來鬆垮垮,元素之間(人、事、時、地、物)都呈現了一種渙散的狀態。有些可以發展的材料也沒有好好利用(比如瑪格麗特的病情),情節那種欲走還留的感覺就像我觀看過程的糾結一樣。再說,連要從人物魅力上去尋找些什麼,都因為各個人物被賦予,或者說,被編導關切的程度不一,呈現出來的品質也是差異很大的。那兩位本來像是職業級的殺手,在尋屍體的這個大行動中表現太讓人失望,直接拖垮了影片其他還不算一無可取的東西。老實說,如果經過科恩巧手,這個劇本可以是另一部《冰血暴》(Fargo)。
重看《終極警探3》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主要是因為既然沒法去看第五集,所以聊表一下對這個系列的粉態。不過其實一開始是想看第一集的,無奈那張DVD看起來後半段應該是看不動的。其實前四集看起來,我自己比較懷念的,同時也是看過最多遍的,應該還是這第三集。當然,因為已經很熟了,所以基本上觀看過程也增加不了什麼。倒是,對於人物魅力以及人物邏輯有稍微關注一下,發覺大部分的地方是做得相當仔細的。這件事讓我有點想重新拿出《絕地任務》(The Rock)再看一下。山謬的演出,其實並不會遜於他在其他「藝術電影」中的表現;難怪昆汀那麼喜歡找他。
《瘋狂教授》The Nutty Professor)許多細節都記不清了。現在想一想,這是那種囫圇吞棗時期必然的結果。現在觀看的速度放慢了,也算是有足夠的腦袋接受訊息。這次看來,這部片異常地「簡單」,這讓我驚訝。我想特別指出的一點,大概是片末他在台上「變身」回來的情況,透過簡單的正反打以及一定的節奏之後,這種「漸」的感覺是有被表現出來的。跟布羅寧(Browning)在《德古拉》(Dracula)所做的事情不太一樣就是了。只是,我個人是對變身之後的「帥哥」那種目中無人的設定沒那麼能接受,我不太清楚這樣是否真能成為「獵豔高手」就是了。
至於《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的拷貝版DVD雖然毀了我一台DVD播放器,卻無法阻止我下載高清轉製版來看完。要真說起來,像對太太/妻子這個角色的「彈性」設定如此淺白,可是卻不會像《馴龍》那麼呆板,那是因為「橡皮女」的角色被延伸再延伸,而這個延伸的動力,在於情,愛情、親情。簡單來說,我們並不害怕明顯、重複且老套的設定材料,而是如何在這個媒介中,去配合片情做出更多的變化性與豐富性。這麼一來才會讓影片披上多采的外觀,為觀眾帶來觀看歡愉。
《晚秋》만추)是我從來沒排斥也沒主動想過要看的片,其實都是因為「星女孩」的推薦才去下載的。其實開場早在一兩週前就開始。為何會拖這麼久,很顯然,就是影片本身的吸引力並不大,好比說,我會執著在把《扭轉奇蹟》找出來續完,這跟《晚秋》或《無敵破壞王》讓我以各種不同的狀態來推託接續工作很不同。就像《原罪犯》(올드보이)給我的感覺相同,《晚秋》在技巧上也是挺不錯,但總是在情感上不容易太喜歡,但這回無關題材(《原罪犯》是這個理由),而是影片使用的這些手法,其實沒有被灌注情感,其實這或許也是錫蘭(Ceylan)一直有的毛病,儘管他稍微輕一點。於是人物的情緒爆發點總讓人看起來彆扭。不過大部分的戲還是相對克制的,讓我感覺與日片接近而非我印象中的韓片。
被阿姨一直拱,也聽一些同儕推薦過,總算是懶洋洋地把《聽說》拿出來看了。大抵上在材料的使用並不高明,所以讓它在與同質性的影片《逆光飛翔》相較起來,稍微遜色一點。不過對我來說最大的障礙無疑是兩點:一是彭于晏的角色(以及其演技),缺乏說服力,而他那些自言自語的戲,每一場都讓人揪心。另一個則是對彼此揭示「聽人」這件事情的時機點。雖然這件事必然要在小朋(陳妍希)比賽之前完成,但是,揭示後在秧秧(陳意涵)房間內的戲,其實就多餘了。因為這個多餘,使得後面整個收尾都無比拖沓;即使那場戲有什麼重要訊息要傳達,都可以在前或在後想辦法處理掉。不過,我今天真的相信,是老的關係,所以這類影片特別容易讓我催情,如果沒記錯,有兩次也是差點熱淚盈框。或許,我對於在一些方面比我弱勢的人,帶有很強的同情吧!
再聽《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的「天籟」還是讓我起雞皮疙瘩,這回看也沒有什麼新的感受。《蝴蝶振翅》Le battement d’ailes du papillon)嚴格來說是沒有看完的,一方面有看的部分也是有點昏昏沈沈、睡睡醒醒的;沒看完就更不用說了。但是這部片該是給寫作者們一個很大的負面教材吧,那就是過度依賴且僅僅依賴巧合,是不能成事的,特別是若編導的才華像這部的那麼差的話,什麼都不會到位的。
最後是小驚喜《神偷豔賊》Gambit),影片開始時,有一種非常壓抑的沈悶感,但明明在敘事上,是異常的流暢,沒錯,就是「異常」的感覺讓我非常不自在。後來才發現,影片其實採用了與《賭徒鮑伯》(Bob le flambeur)接近的方式,讓計畫呈現兩次:紙上的與實際操作的。只是與《鮑伯》不同在於,尼姆(Neame)並不用任何方式來提醒觀眾。所以當我們「撐」過了前面這「照本宣科」的無幽默性段落,再來看後面操作時的失控,自然就能找到影片的幽默。雪莉的魅力也才因此被激發出來。不過影片最大的缺點也出在情感的描寫上,首富的癡情不夠狂,小偷的風流不夠真,簡單來說,所有人都是「業餘」的。這很可能跟編導也不是這種類型的「專業」有關吧。據聞這部片後來有科恩改寫成新版,這倒讓我相當好奇了。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