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ing Eve第一季Villanelle扮成酒店服务生去女卫生间行刺。正下楼的时候被身后主管叫住,你不知道那是客用卫生间吗?Villanelle回头微微一笑,举着一根卫生棉条说,我给客人送棉条,我总带着一支。这真是个有理有据,无可反驳的借口。主管只好放行。
我本意是借着妇女节的时机写一篇类似“tampons经眼录”的简介小文,包括自己寻找有机棉以及可降解纸导管的心得。但随着搜索的深入,我发现这个主题有更多可说。不少默认为理所应当的事实际上刚刚发生,比如第一款表示月经的emoji才要上线(而早已经有一打表示月亮的emoji了)!澳大利亚也才刚刚取消了经期卫生产品的消费税(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生理期卫生制品仍然要收税)。2017年才出现了第一支以血代替蓝色液体的卫生巾广告。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月经禁忌和经期贫穷,比如2017年英格兰的一项基于1000位14-21岁年龄组女性样本的调查显示,其中十分之一买不起经期制品。而像纽约时报报道的尼泊尔Chhaupadi传统更是令人心惊——生理期的女性必须在隔离家人的小棚子中度过。都2019年了,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禁忌仍需要打破——想想吧,去年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Padman,中译电影名从字义上的“护垫侠”改为“印度合伙人”,海报里男主角手举的卫生巾被PS成一纸文件。
一部以制作卫生巾为主题的电影不能在海报上公开展现其名称和实物,这样的荒诞真实且放大地呈现了往常隐匿在日常生活中,并且习以为常的月经禁忌。华盛顿邮报2016年的一篇文章以这样的画面开篇——“女人们在去卫生间的路上鬼鬼祟祟地把棉条藏进袖子里。她们用代称来谈论自己的经期。”当年,Clue发起的一项调查在全球范围统计了生活中对月经的观念。在这项调查中,24%的中国女性能够和男同事/同学自如谈论月经。而与女同事/同学自如谈论的数据为91%。如果我们还能记得邓布利多的教诲(Always use the proper name for things. Fear of a name increases fear of the thing itself. ),那很容易联想到“避免谈论”这一行为又如何巩固了禁忌。
消除月经禁忌对性别平权来说,恐怕有更广阔的面向。世界上唯一一个月经博物馆(Museum of Menstruation)在Harry Finley家的地下室开放了四年(1994-1998)。他业余运行这个博物馆的时候难免遭遇窃窃私语——作为一个男性,一个单身汉,搜集5000件与月经有关的展品似乎有点不对劲。这样的窃窃私语导致他最终将展品封存。20年过去,社会环境已经改变许多,至少,前几年有好几篇报道都介绍了Finley和他的藏品。[1]
是的,改变正在发生。经期卫生制品消费税(tampon tax)已经在世界各地受到挑战。各地的活动者们推动了免除消费税的时间表。以英国为例,因为欧盟成员国不能新增零税率商品,英国得为经期卫生制品收取5%的消费税,2015年的请愿活动促使英国在欧盟讨论将经期卫生制品免税。(一个笑话是,当时议会辩论,一位男性MP用these products代替sanitary towels and tampons,被指出后才讲出“这些产品”的真名。)当时得到的成果是,经过一系列立法程序,英国最迟将在2022年之前取消税费。在零消费税到来之前,设立tampon tax fund,将经期卫生制品消费税重新投入给女性慈善项目。同时,苏格兰政府也在2017年开始免费为低收入家庭女孩提供经期卫生制品,随后,增加更多投入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免费获取。最新的消息是,英格兰从2019年9月起也将开始为女生们免费提供。
月经议题当然有地区差异。在丹碧丝(Tampax)第三次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不能免俗的在箱子里塞了两三包卫生巾出国了。走之前女友人给我送了一个小礼物,布艺手作,卡通图案。是装卫生巾的三折小袋,比钱包略小。她说这礼物我能经常用上,也就能总想着她了。我笑了,想起来中学时代脸红心跳的转移卫生巾活动。那时,她教我的方法,两臂深入书包,将卫生巾塞入袖子内,因为宽大的运动款校服袖子收口是紧缩的,完全可以当一个临时口袋。这比从书包里拿出来再飞速放到口袋里要好多了,完全不需要见光,可以避免被男同学看到的尴尬。我每次在袖子里揣着卫生巾从教室走去卫生间的时候都像怀揣着什么秘密。进入女性空间,从袖口里抽出来,我幻想自己在古代行走江湖。所以我看到华盛顿邮报那篇文章,才会想到,原来全世界女性拥有共通的机智。但后来小袋子被我落在了公共卫生间,我还略有失落。不过失落没多久,我又从超市拿到了免费的替代品。促销活动,买一卫生巾送一方形金属小盒子,也是专用容器。
英国大型超市里,除了超市自有品牌之外,最常见的两种卫生巾是Always(护舒宝)和Bodyform。Always有一款国内称作“液体卫生巾”的infinity,是不同于棉质和常见干爽网面的材料,吸水性极强,也很好用。而棉条,Tampax最常见。我是从lil-lets青少年装(带导管)开始用的,稍后改用lil-lets普通装(带导管)。青少年装不同点在于,小盒子里附有详尽指导手册,并且棉条半径略小。坚持使用lil-lets(并不是每间超市都能买到,药妆店有卖)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本地品牌,并且有“女人为女人而设计”的广告语。很有地方感,也很暖心。
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塑料导管太不环保,于是开始研究纸质导管的卫生棉条。但发现纸质导管卫生棉条其实在超市里选择有限。像lil-lets这样的品牌虽然有纸质导管产品,但却在超市看不到。反过来这也说明纸质导管棉条需求量确实不大。
后来我知道了2016年上市的TOTM,Time of the Month。它的产品使用非转基因有机棉,包装是可降解材料。总之,设计的很好看,买两件以上网购也免运费,收到后还有一个印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货品单),就感觉很高级,很愉悦。产品有“订阅”功能,可以按照你的生理周期按月寄送。但订阅功能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希望也试用其他产品。
后来我在药妆店发现了也号称是有机棉的Kind,它的口号类似,founded by women for women,创始人是两位女性。并且还主张“善待皮肤、环境、农民”。它是2017年初开始上市。
前不久,我在一家大型超市发现了一个来自欧陆的新品牌,Yoni。它也是一对女性朋友创立的,创始人因为自身健康问题开始考虑使用有机棉卫生制品。2015年开始发售她们的产品。
看到Kind与Yoni都是两位女性友人共同创始,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为这篇文章搜寻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近期出现了更多主打有机环保的小众品牌,比如Flo,OHNE,都是两位女友人一起创立的品牌。尽管产品风格各不相同,但她们在宣发时,也会着意强调姐妹情谊。
这些新兴品牌使得经期卫生制品变的有意思起来,购买它们不再是以必需品毫无选择的心态——不管包装设计成什么样你不都得买吗?各个品牌以自己的产品概念和经营理念来吸引着你。你是倾向于捐助津巴布韦女性项目还是本土子宫内膜异位症慈善机构?这也许不是选择一个牌子的唯一原因,但也可以成为一个原因。
手持月经杯的Finley和辩论时用“这些产品”代之的议员都是漫长月经史中的男性点缀。这样的点缀也出现在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月事革命》(Period. End of Sentence)。生产并推广廉价卫生巾制造机的男性,或开头讲不出卫生巾名字结尾操纵机器制作的男性也都点睛般展现了月经并不是“与男性无关”的领域。
但这个讲述几位印度女性在村里的手工作坊生产卫生巾并且推销的故事更重要的点在于其中展现的女性共同体。这里的卫生巾虽然远比前文所述欧洲“时尚”的月经品牌要简陋,但也有个Fly这样好听的名字。也同样显示的是她们打破禁忌、向往自由的追求。
每次看到她们(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可以变多就会很高兴。尼泊尔的她们,也会有能够选择的一天。
[1]如:How One Man Ran the World’s Only Menstruation Museum from His Basement (Vice)
There Will Be Blood:The backlash to the man who founded the Museum of Menstruation raises the question: Is there a right way for men to talk about periods? (The Atlantic)
更多资讯
I Am Not Untouchable. I Just Have My Period. (2019)
卫生棉条诞生90年,为何中国女性很难爱上它?(2019)
It’s Not Just the Tampon Tax: Why Periods Are Political (2018)
Periods: the hidden health story no-one is talking about (2018)
Q&A WITH MILES, TRANSGENDER TEEN FROM CORNWALL (2018)
‘We’re having a menstrual liberation’: how periods got woke (2017)
A period comes to an end: 100 years of menstruation products (2016)
The Tampon: A History: Th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technological roots of a fraught piece of cotton (2015)
https://www.periodequit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