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热心网友罗某 发表于04/23/2020, 归类于乐评.

掘火中译: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 什么是调式

译制 | 热心网友罗某
校对 | 经成纬至 ricepudding
策划 | 掘火字幕组
封面 | Smobniar
片头 | petit

【译者前言】提到“调式”这个词,更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就是大调与小调,并可能对两种调式唯一的印象就是“大调快乐,小调忧伤”。但是,实际上,音乐中远远不止这两种调式,还有七种中古调式、我国的民族调式、中东调式、印度调式等等。各个民族,不同文化,都产生了不一样的调式,有着不同的民族性格。

这期节目,伯恩斯坦并没有重点讲大调与小调,而是另辟蹊径、寻本溯源,从西方音乐中调式的源头——中古调式,或叫教会调式讲起,这是七个在西方音乐史上起到过重要意义的调式,近代的大小调即是发源于此。伯恩斯坦节目中主要就介绍了这些调式,以及用这些调式创作的一些作品,由于中古调式蒙尘在两百多年间,已然与现代人的听觉习惯有了隔阂,导致听起来“不是那么舒服”,但它还是有着自己无可替代的魅力。

捋一遍西方调式发展的历史。“中古调式”“教会调式”显然与中世纪,与天主教会有关。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发明八种希腊调式。公元六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统一了教会的礼仪音乐,后人称作“格里高利圣咏”,系统地使用了中古调式,十一世纪,意大利僧侣圭多完整地论述了中古调式,中古调式作为一种体系固定在音乐史中。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音乐家打破教会的音乐体系,仅保留两个主要的调式——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调式与小调式。巴洛克晚期,法国音乐理论家拉莫出版《和声基本乐理》,系统论述了大小调和声体现,进入了西方音乐被大小调垄断的两百多年。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尤其是民族主义作曲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大小调式的效果,而追求一种“新鲜”的效果,或是想体现出本民族的东西,开始了中古调式的复兴,典型的如肖邦与李斯特。浪漫主义晚期,音乐家分为两派,一个派别,或称为激进派认为调式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音乐表达的要求了,试图冲破调式,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造成调式体系开始瓦解,后来勋伯格正式提出无调性音乐,传统的调式体系彻底瓦解;然而,还有一派作曲家,或称为新古典主义者,如福雷,因其早年在教会学校学习音乐,故对教会音乐了然于胸并在自己作品中大量使用,由此开始了中古调式大规模的复兴,其后继者德彪西为了在作品中添加各种色彩,更是将中古调式发挥到极致,之后的如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等等。直到今日仍有很多作曲者,包括节目中出现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包括译者本人的创作中,都在使用中古调式。

各种调式给了现代作曲家更多的选择。译者认为,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应有兼收并蓄、批判创新的精神,不应拒绝陌生的事物。(热心网友罗某)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A41147pm

腾讯:https://v.qq.com/x/page/w0955h5gipi.html

优酷: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Y0NTQzNDk2MA==.html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