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焉沁 发表于02/06/2009, 归类于访谈.

标签

,

理性音乐的技术深情——赴德作曲留学生苏杭访谈

kaitianmu

 

 

 

 

 

 

 

简介:kai天目,本名苏杭,现居德国,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
采访者:Rate
采访方式:msn聊天

Rate~ 说:
嗨。好久没你消息。

hang 说:
是呀。我最近奔波中。觉得还是在国外体力不够……

Rate~ 说:
奔波啥,学校的事?

hang 说:
恩,很麻烦的,每个学校得情况都不同。

Rate~ 说:
你现在在德国哪个城市?想转到柏林?

hang 说:
我现在在莱比锡,去柏林也不错,但是问题是柏林的学校很难考。

Rate~ 说:
那你现在就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了?门德尔松办的那个?

hang 说:
对,不过还有入学考试。但是我去参加很多课程了,当作适应。

Rate~ 说:
赞。那柏林是不是竞争很激烈。。太多人想要去那里?

hang 说:
恩,德国有五所音乐学院排世界前20,柏林,科隆,汉堡,汉诺威,莱比锡。

Rate~ 说:
啊,我曾想去汉诺威学习影像类艺术。后来看到有人说他们的音乐教育很厉害。

hang 说:
对,但是汉诺威的那个好像是私立的(?),我没有钱去,哈哈。

Rate~ 说:
这样啊。那先说说你是怎么走上学习古典音乐的道路的?受家庭影响还是自发的?

hang 说:
我从小是比较古怪的孩子,曾经一度参加一个区里的少年合唱团,后来因为进入高中好像是,家里不让去了。后来就在念高二得时候,萌发非要念作曲的意愿。可以说是自发的。因为家里没有别人学音乐,但是好像我爸爸妈妈都挺喜欢唱歌。可能略微有影响,但是他们只把音乐当一种消遣。

Rate~ 说:
那你上高中的时候想要学作曲,当时已经会弹钢琴了吗?

hang 说:
不会,所以是同时进行的,理论和钢琴。

Rate~ 说:
就是快成年的时候才学的钢琴?

hang 说:
对,所以到今天仍然弹的很差,哈哈哈。

Rate~ 说:
那心理上会不会担心自己起步晚?很多小孩3岁就开始弹琴……

hang 说:
基本上非常的羡慕那些很小就学过钢琴的孩子,因为钢琴确实跟不上进度,但还是磕磕绊绊的练,硬着头皮练,至少能够当作工具运用。所以,现在弹得不好,而且年纪越大越没有时间了。

Rate~ 说:
嗯,很佩服你的毅力,学钢琴需要很多的耐心。我是小时候学钢琴的,但是现在也荒废了很多,肯定弹得没你好。。那你学作曲的话,有没有遇到什么伯乐或者恩师呢?曾经受过什么鼓励吗?还是完全靠自己 ?

hang 说:
基本上从开始就比较困难,首先很多老师不愿意收这样没有基础的学生。

Rate~ 说:
那你是靠什么去坚持下去的?

hang 说:
但后来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带我,在高中的阶段。上大学之后就好办了,因为其实同学的水平大致相当了,在理论层面。因此后来不存在没有老师的问题。然后就是兴趣一直有。

Rate~ 说:
就是说高中是你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转折点,尤其是碰到一位好老师?

hang 说:
恩,当时阻力特别大,因为我等于放弃了之前的承诺,没有成为一个普通文科生。

Rate~ 说:
对家人的承诺?

hang 说:
对呀。我们家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

Rate~ 说:
啊,难道严刑拷打……

hang 说:
没有,但是如果要打破这个制度就要花费不少精力说服他们,然后,在我的死磨硬泡下,竟然成功了。

Rate~ 说:
对,我知道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不懂得怎么跟家人沟通,就选择家人安排的道路去走。所以你是一个坚持自己主张的成功例子,呵呵。其实那个时候你就喜欢文学了吧?

hang 说:
我一直写东西,但是我晓得我的东西永远可能也没有机会发表。所以我只是写写东西而已。

Rate~ 说:
为什么这么悲观?

hang 说:
比如说我曾经参加过榕树下的征文活动,那个时候上海的网站榕树下很火,我投稿了,但是被退回来说我的文章不适合参加征文。当时我想连网络文学都不承认的东西,更没有办法在纸媒上发表了。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渠道也有限。

Rate~ 说:
你肯定是一个很个人化的写作者,也许跟征文这种东西有点距离?从此以后就打击你的写作积极性?

hang 说:
也许吧,这就是我坚持的真理,虽然我后来也写东西,但是我坚持只写给自己或者写给我内心那些了解我的人看。

Rate~ 说:
当时你多大?

hang 说:
15,6岁左右吧,我记得初三的时候我们的小城市开了第一家网吧,然后我就几乎每天都去……

Rate~ 说:
你写的东西是大概是因为什么不适合征文?“题材阴暗”“不健康”?

hang 说:
就是你所说的。我记得我妈妈还请了一个作协的人看我的作品,老头说,挺好,就是能不能写写儿童文学。

Rate~ 说:
哈!

hang 说:
他说我的东西不符合年龄。隐含性别混杂,含混不清的社会背景什么的。

Rate~ 说:
老人家不愿意看到小孩子的早熟。含混不清的社会背景是指?

hang 说:
恩,当时比较喜欢末世论调。所以如果是小说就渲染人的孤独,诗歌就写期盼灭亡,然后再梦境里开始新的生活之类。侧面的反映出自己和学校生活的格格不入。

Rate~ 说:
那新概念作文大赛你有参加吗?当时我觉得那个比赛还算比较思想解放。

hang 说:
没参加,因为后来有了韩寒,更不想参加。我不属于那种得色的文笔飞扬的人物,我属于那种营造空间和氛围的人。我相信我的东西只写给喜欢的人看,所以我的读者都是好朋友或者同学。

Rate~ 说:
恩,看你的文字是很细腻的,不是张扬的类型,也比较理性。

hang 说:
对,所以音乐作曲比赛我到现在也没有参加过,我不是那种登峰造极的人物。不追求那个。

Rate~ 说:
怎么说?

hang 说:
有的人就是在理念上特别集中突出的优秀。写的作品滴水不漏,尤其从理论上看上去没有一点缺憾。

Rate~ 说:
比如?说几个你欣赏的大师?

hang 说:
比如作曲家Boulez。他的作品怎么分析都是有道理的,理论缜密。不论从音响,作品结构理念,横向纵向的结构,都是无可挑剔。

Rate~ 说:
那,Ligeti?

hang 说:
也是一个。虽然他设计的作品建筑极其复杂。可是这种复杂又来自于很简单的一个个交错。但是李盖地的东西其实特别的人文。

Rate~ 说:
和人文相对的是?

hang 说:
我觉得可能是客观的非情感的东西可以和人文的感性的相对。

Rate~ 说:
那你觉得Boulez的东西属于客观的非情感?

hang 说:
恩,当你仔细听的时候,他的“技术深情”总是很铺张。李盖地还有刻意仿古的作品,(骨子里他其还是挺怀旧的)。Boulez好像没有,至少现在没有听到。

Rate~ 说:
哈,我喜欢这个词,“技术深情”。

hang 说:
是的,Boulez的小钢琴曲,那个notation就显示了他的数学能力,一个小作品里又很多独一无二的曲子。但是李盖地用的是一种解决方案,他的钢琴练习曲集,用一个简单的变化因子产生一连串的变化,但是又依附一个感性的人物的东西。

Rate~ 说:
嗯,我大概明白你对boulez和ligeti的理解了。从理性上的圆满产生的一种美感,而不是个人情绪抒发的美感。后者可能是诗人的,前者也许是数学家?

hang 说:
恩,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是很严谨的。

Rate~ 说:
诗人是一种内在情绪上的严谨,就像你说的会依附强烈的人物感性。

hang 说:

Rate~ 说:
嗯,你继续说……

hang 说:
还有一个是音色探索者Bernd Alois Zimmermann。他是一个音色技术主义者,可以这么说,他一直探索西方音乐音色的可能性,演奏法的可能性,我们私下都说他是音色百宝箱。他的作品很有文献价值,因为他会介绍不同特殊的音色演奏法,但是都是真的乐器发出各种声音。

Rate~ 说:
那你怎么看待如今电子音乐对音色的贡献?只要改变波形、频率,是否就可以代替这个音色百宝箱?

hang 说:
可惜不可能的。电子音乐和真的乐器都有他适合的领域。这两种领域一种是技术层面的,一种是人文层面的。我可以打个比方,比如把我们奥运会上的所有演员变成机器人,编程再表演,你觉得这个开幕式会有现在让人觉得赞叹吗?结果肯定是打了折扣的。

Rate~ 说:
俄,虽然对你这个比方我持保留态度,不过,可以看出你依然是认为古典音乐有更深的人文内涵,更有人性,相对于电子而言?

hang 说:
从人文的层面,演奏员展示的是人的技术所达到的高度。这种高度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他和乐器合为一体了。但是现在你换成机器,机器人不论表演的多好,都代替不了人,因为人和机器是两种价值标准。中间有某些交汇点,但是并不能那一种东西完全衡量另一种东西,标准不同。作为电子音乐,我当然现在么有任何偏颇的意思,其实在欧洲的音乐学院很多学科是交叉的,上次请了一个叫kleidler的年轻人,运用很多流行音乐的采样,客观的来说在严肃音乐领域可以不使用这么多流行音乐素材,但是他用了,就显得他特别。在他看来,电子音乐和采样技术可以快速的把不同的声响空间组接和加以控制。

Rate~ 说: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他做的是一种音响采样的艺术?

hang 说:
是搞了很多采样。你可以去看看他的网站,我觉得国内年轻朋友可能喜欢。(hang推荐的网站:http://www.kreidler-net.de /english/index.html——编者按)他最近的作品是搞了一个7万多采样的一个作品。人演奏机器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技术高超,所以国外的电子音乐系有的好像也叫,电脑辅助音乐。

Rate~ 说:
那么学院派的音乐对电子音乐的了解是全面性的,还是只采用“电脑辅助”的手段?

hang 说:
我觉得他们只要研究就是全面性的,但是他们有理论和哲学高度探索,所以他们把这个学科定义为电脑辅助作曲。

Rate~ 说:
那么你认为电子音乐将来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和学院派音乐平起平坐的学科?还是只是一个分支系统?

hang 说:
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不可代替。从人们想要将电子技术应用到音乐的第一天起,这种平行实际上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人类科学发展的结果。我今天还看了一个乐器,产生于1970年代的磁带采样钢琴。它有一个键盘机构,长的象早期电子琴,但是每一个键盘触动的是一个磁带播放器,每个单独的键盘连接一个8秒钟的采样。采样按照音高排列。

Rate~ 说:
那岂不是很庞大的一个机器?

hang 说:
200磅左右。售价当时2000到3000美金。

Rate~ 说:
等于是把钢琴的小槌和钢丝弦换成了磁带播放机?

hang 说:
对,可以在三个采样之间来回切换。一条磁带的左中右三个部分分别是三个采样,通过旋钮调节。采样只有三种,速度可以稍微变换,但是风格都是那样固定的,这种功能现在在任何一台电子琴上都能实现,类似自动伴奏。

Rate~ 说:
阿,听起来很复杂,那这个乐器有人买了吗?

hang 说:
当然卖不出去。但是想借此说明,采样音乐的理念很早就有。

Rate~ 说:
那能用它演奏成熟的作品吗?

hang 说:
可以,但是是有限的。其实在那个时候,披头士的音乐里应用了这个乐器,好像大家都不知道。

Rate~ 说:
哦?这倒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件。其实流行音乐除了自己的民谣传统外,在乐器和理论层面很多都继承了学院派的研究结果?比方你说的这个磁带琴,也许就是电子琴的前身吧?

hang 说:
应该说那个磁带采样琴是当时的一种尝试。但我想说的是,在这边流行音乐和专业音乐的分水岭也不是很大,分水岭是聆听着的生活方式。

Rate~ 说:
恩,很有道理。在学院里,其实都是音乐, 一视同仁?

hang 说:
对,我们这里的爵士音乐课都很出色的。大家都唱的很棒,很难的和声很难的节奏。

Rate~ 说:
那么创作者的生活方式,会不会也因为他所作的音乐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呢?

hang 说:
会,但是大家都在一个课堂里听课。

Rate~ 说:
比方你现在学习严肃音乐,和你现在去搞摇滚乐,其实是两种概念,虽然音乐上是可以共通的,但是在文化的意义上,特别不一样。

hang 说:
对,但是在西方,这是个人的选择,老师并不影响你的个人选择。

Rate~ 说:
所以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hang 说:
似乎不是很明显。但是有的音乐还很草根的,比如死亡黑暗之类。还有美国流行过来的hip-hop。

Rate~ 说:
死亡黑暗很草根?在国内似乎是文艺青年的爱好……

hang 说:
恩,但我觉得精神层面的草根就是这个,在德国。总之年轻人表达他们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渠道就是这个。

Rate~ 说:
对,德国有深厚的哥特音乐传统,北欧也是。。当然是民间的。不过这和你当年写“阴暗”题材小说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嗬嗬

hang 说:
不晓得别人怎么看,但是我个人觉得似乎没有相似处,也许别人觉得有。也许我们评论黑暗或者草根本身太具有情绪化的倾向了呢。

Rate~ 说:
那么,说到国内文艺青年,你认为中国人学习古典音乐的意义,和新文化运动那会儿还是一样的吗?或者说只是个人爱好?有没有觉得学习西方音乐将来会对中国的音乐发展有所贡献?

hang 说:
有好处是肯定的,但是象我们的未来肯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音乐传统中。因为我们的文化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学习有的时候不是出于个人爱好,而是技术需要提升。

Rate~ 说:
你觉得自己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有没有这方面的责任感?

hang 说: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这个不是责任感,而是人的习惯。

Rate~ 说:
你是说,人对自己种族文化回归的一种天生的倾向?

hang 说:
对,当然他可以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表达方式,甚至自己的系统。我记得认识一个新加坡演员,他说他的尴尬是长着一张东方的脸但是,到了伦敦的剧团,人家却不承认他,因为他的生活观和戏剧观试西化的,人家需要有特色的个体,于是他去少林寺学武了,他希望和古老东方的肢体语言产生联络。这是一个有血缘但是和中国文化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的成长心得。

Rate~ 说:
说到这里,那么你是否觉得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带有西方殖民色彩的观点?就是不承认东方或者有色人种的“西方化”和“现代化”,文化猎奇?

hang 说:
关于西方殖民色彩,我觉得现在可以叫做西方色彩。

Rate~ 说:
西方色彩?和殖民的不同在于?

hang 说:
因为殖民的话,现在大多数已经没有人在参与殖民。所以这个词已经旧了,或者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觉得这不是很光彩。一方面我们改变不了被殖民的历史,另一方面今天的欧洲人对于亚洲人和其他地区的人,确实存在误解。但是这分很多层面。

Rate~ 说:
恩,你可以具体说说?

hang 说:
如果我问问在中国生活的人你了解欧洲吗?大家了解的都不多。同样的情况一样发生在欧洲。他们认为中国很热,像是在赤道附近。吃过韩国菜的人感觉亚洲饮食很辣。也有人单纯喜欢你的黑头发,有人觉得你的眼睛太小。

Rate~ 说:
对,但是这有一个价值高低的区别,中国人对于欧洲,在世俗的层面上通常是仰视的。而欧洲人可能认为中国只是一个陌生国度而已。

hang 说:
是的,所以我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多去习惯一个欧洲。欧洲也是有贫富分化的,也有很多穷人,从东德到西德,只不过他们还可以过日子。至于文化的仰视,和殖民有没有关系,我不能加以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和台湾不同的东亚社会形态观察。

Rate~ 说:
所以你还是比较平和地看待这样一种被我称为 “殖民”的现象?或者你认为,他只不过是“欧洲中心主义”?或者仅仅是互相不了解?

hang 说:
我们也是亚洲中心主义啊。人以生活的目的地为中心,产生依赖情结。

Rate~ 说:
俄。。有吗?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只是单纯地认为欧洲和美国比较先进,自己国家比较落后。并没有要求对方向自己看齐。那么欧洲人会不会觉得,亚洲人或者黑人应该向自己看齐呢?一旦看齐了,他们又觉得你缺少了“民族特色”……

hang 说:
欧洲人应该没有这种看法。我看到相反的一面。我在德国看到,越是对世界了解不多的人,越没有办法正确的判断自己的位置。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看到了在自己国土的这些外国人,因为有这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觉得不适应。也就是说,德国我认为始终追求特别纯粹的一种境界,他们认为的某种自然和谐。(另外,德国不兴卡拉ok,商店周日不开门,这对习惯亚洲都市生活的中国人也是很难以接受的。)

Rate~ 说:
你说的相反一面,是指?

hang 说:
我的同学,有的不习惯和亚洲人说话,会不好意思。所以问题不是他怎么看待我们,而是文化交流和沟通不够。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来自媒体。比如电视上一但出现亚洲,大多数情况是什么呢?灾难:比如地震,海啸;政治:比如最近泰国,什么西藏冲突;环境:比如日本人杀鱼吃,韩国人吃狗肉;电影:亚洲黑帮,总之,我想问,还有什么是好的。当一个欧洲人想聊亚洲的时候,他发现他手边没有正面素材。

Rate~ 说:
对,就像我们这里看印度尼西亚,也就是发生大海啸了才能引起我们注意。其实这就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上忽略和漠视。而我们能够代表现代性的东西,因为都和欧洲学,所以他们并不会觉得好奇。

hang 说:
所以我要反过来,我就是要坚持我文化的一部分给你们看。欧洲是好,但不是亚洲人的精神家园。

Rate~ 说:
可是亚洲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

hang 说:
比方我觉得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就是小桥流水,农舍桑田,黎民百姓的万家灯火。

Rate~ 说:
那为什么媒体要造成一种文化间的差异与隔阂,而不能让人觉得“大家都一样”?因为这样可能就缺少话题性?他们必须把有色人种给“陌生化”?

hang 说:
第一,他们的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从来不报道“好日子”。然后,他们我认为也没有责任一定拍关于你的纪录片,当然他们对陌生的东西,尤其是德国人,显得更没有招架力。

Rate~ 说:
德国人好奇心很强?

hang 说:
不强,这方面中国人排世界前列。德国不行。倒数。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错,这方面可以排前列。有些研究中国的文章写的也很不错。

Rate~ 说:
德国的汉学家是世界名列前茅的。。

hang 说:
恩。但总体上东西方还是有隔阂的,就是缺乏了解。所以说通过文化交流的途径是最好的。当然我也希望,是不是有一种泛文化观作为普遍的解决方案,但是就在德国来看,比较难。

Rate~ 说:
那么如果你一直在西方音乐的路上走下去,最终会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出路?你个人的成就也好,文化上的定位也好。。

hang 说:
首先技术会成为一个桥梁,我们对技术我觉得要持肯定的态度,我觉得我们国内很多人对新的音乐技术不是很热衷,也有很多人过于热衷某些(技术)但是忘记了自己本身(文化)的价值。

Rate~ 说:
恩,有同感。

hang 说:
我希望我能够找到一种沟通的方式,既属于我自己,也属于我的观众和听众。然后它的价值或者成就,就由不得我了。我只是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就好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那都是别人的评价。

Rate~ 说:
严肃音乐是你最终选择的沟通方式?

hang 说:
沟通可惜没有终结,而且存在于一切物我的关系里,所以现在选择的是严肃音乐,因为它技术门槛高,对以后的发展帮助很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位,文字是第二位。因为文字的技术有语言的限制,你用一种文字写,别人看懂要需要翻译。

Rate~ 说:
那么在古典音乐式微的年代,你为何会选择这个形式?

hang 说:
因为它的技术是可以和其他的音乐形式互换的。很多音乐形式也是一开始,或者最终进入专业音乐的视野,然后才巩固了自己在大众中的影响和地位,经典的例子就是爵士乐。

Rate~ 说:
你说技术门槛高,对以后发展帮助大,是指你个人的发展吗?

hang 说:
对,不论人是不是有才华,接受一个系统的训练很对创作帮助很大。

Rate~ 说:
恩我很赞同这种技术化的训练,你绝不觉得东方文化之所以长期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除了客观的历史原因,就是中国人本身对技术缺少钻研和理性的精神?

hang 说:
可能这是我们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终极内涵,和欧洲人的追求不同。我有个学建筑的朋友说,欧洲人的建筑就是精确的,然后他做一个新东西,就是从细节去追求,然后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塑造一个全新的空间。然后我们可能就不太一样,我们强调好像就地取材啦,风水啦,阴阳啦。

Rate~ 说:
那么中国的文化所追求的始终是小桥流水吗?

hang 说:
我觉得中国文化很实用主义的。所以很多领域在古代就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但是另一些领域就完全停滞。

Rate~ 说:
就是不打破这个世界的平衡,从已有的东西里寻找发展的余地,而不是去重新塑造一个东西?

hang 说:
他也塑造,但是途径不同。至于打破了平衡,不敢说,我们不是也有悬空寺吗?也很了不起。但你有没有发现,当西方人的音乐也开始追求不规则韵律的时候,他们和我们那种按照感觉来的不均等的音乐律动不一样,他们是通过数学方法,以前一加一,现在我不用,现在我的变化是一加一乘上一个变量,这个变量怎么变呢?按照某个数学原则。

Rate~ 说:
其实他们还是以逻辑的方式去理解音乐?

hang 说:
对他们不可能脱离那种精确的理念的。

hang 说:
不然他们如何组成乐队呢?或者他们为什么需要指挥?

Rate~ 说:
那这是不是就是人种之间的差别呢?

hang 说:
我觉得是思维动向上,他们的音乐今天的学院文化,归功于宗教音乐,归功于12-13世纪就产生的大学等等要素。宗教音乐强调多线条。然后学院化使得音乐的精神层面和研究层面共同进行。而且特别有体系。我在这边见到了复印的一个13世纪的人的音乐手稿,每个音乐段落就像数学题一样。

Rate~ 说:
说到这个,那么你对中国的古典音乐怎么看?不是说民间戏曲而是那种宫廷音乐,或者昆曲什么的,比较复杂的音乐。中国没有严格统一的宗教,所以音乐一直就比较散漫?但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

hang 说:
我们有我们的传统,我们发明了他,但是我们不需要他,因为我们的音乐观不需要,十二平均律也并不是没有病垢,平均律其实也是和谐上的一种妥协。人工的妥协但是符合了欧洲音乐乐队编制大型化,标准化的理念。不同的乐器转调后有了和谐的可能。

Rate~ 说:
恩,中国似乎总是发明一些实际上不需要的东西。。其实数学上的发明中国古代也作了很多。。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奇异。

hang 说:
恩,但是并不需要,或者是观念上不一样。导致某些东西不能够传播。但是西方也有的。大多数朋友只看到它成型的一面,但是那些过程中的失败者并没有看到。我去参观过莱比锡的Grassimuseum有一个专门的历史乐器展出。那里面有不少奇怪的尝试。
为了精确的调节纯率和转调之间的矛盾,一个莱比锡人发明了一个键盘乐器,通过72次生律达到“完美的和谐”。我看演奏这个乐器要蜈蚣一样多的手,因为你眼前矗立的是“一个书桌那么大的面积,全部是钢琴键盘那样的东西密密麻麻的排列”。

Rate~ 说:
阿,很有趣。

hang 说:
而相比虽然12平均律就用一个常数作为参照值,虽然也是一个无理数但是很方便因为开平方后的这个值基本上可以固定。所以其实在探索的角度,都差不多,但是我们的观念不同。

Rate~ 说:
你说的这个发明,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hang 说:
都18世纪了吧。或者以后了。但是真的,偏执的完美主义者的杰作。

Rate~ 说:
恩。我觉得欧洲人在科学发明方面,总是有所继承,学有所用,而中国人,可能是发明的太早了,还处于农耕时代,对那些东西确实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随着朝代更替,也就没有保留下来。

hang 说:
当然72律我们也有,呵呵。我现在唯一觉得可惜的是,他们的大学文化真的很好。但也许是黑暗的中世纪许给欧洲人一颗未来才会开花结果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现在实现了承诺。而当时的中国确实太富裕了,据说,如果是真的考证过,宋朝的士兵有的都很有钱,富有甚至超过当时欧洲的小封建主。

Rate~ 说:
嗬嗬,也许是风水轮流转吧?现在我们陷入了黑暗时期……?

hang 说:
中国人有句个词是沧海桑田。意思是时代的更迭不会以个人的意志停留。这种智慧我们有,所以我们经历殖民时代仍然走下来。

Rate~ 说:
你觉得出国学习对你的心态上会不会是一种平衡?比方我觉得你在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像我这样略有些愤愤不平。。

hang 说:
是的,因为我来了之后看到确实很多很好的东西,但是也看到欧洲不足的一面。但是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是不能互换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永远不一样。

Rate~ 说:
比如你刚才说的贫富分化?还有呢?

hang 说:
还有就是他们有些人不太肯了解世界,也就是抱着电视看看,能说的全是新闻上的。

Rate~ 说:
恩可能跟我们父母那一代差不多。。被电视和官方媒体洗脑的。

hang 说:
年轻人也有。总之生活的精细程度那是不如我们的。至于养生,可以说几乎没有。我觉得我老师们都是工作狂,饭吃的时间也不定。还有,什么时候吃饭的都有。我们宿舍从下午4点到12点一直有人弄吃的。

Rate~ 说:
你们宿舍里有厨房吧……

hang 说:
是呀,宿舍肯定有的。

Rate~ 说:
对了你有去听过那边的电子音乐吗?

hang 说:
多少听了,学院的还有流行的。

Rate~ 说:
是夜店里那种?还是演奏会?德国的电音派对很强吧?

hang 说:
恩应该说技术过硬。星期一还去了,是莱比锡音乐学院和印刷美术学院合办的party,但是放的都是学生爱听的。不过流行音乐有一个问题,都是英语的。即使是德国乐队或者乐队里有德国人。所以音乐世界的文化也不是平均分配的。

Rate~ 说:
发电站的歌词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英文的呢。呵呵,最大的那一块蛋糕大概还是在英语世界吧?

hang 说:
我没有问过他们,不过我发现这个现象,大家也都有同感,其实我们讨论的时候还忘记了很多文化,比如伊斯兰世界。

Rate~ 说:
是啊!我对那个世界其实一直蛮好奇的。但也不是搞得很清楚。。

hang 说:
恩,一番新天地,我上语言班的时候有一个土耳其好朋友。这个土耳其就够有趣了。横亘在欧亚大陆,连接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中亚文明。不断的战争,占领和被占领。比我们热闹。

Rate~ 说:
对,我听说土耳其人在德国卖大饼。。

hang 说:
而且很好吃。有点像新疆料理。

Rate~ 说:
呵呵,比我们复杂的民族看来还有很多呢。

hang 说:
恩,不过我要说的是,真的能够容忍多民族的国家,最大的也许就是美国,中国。

Rate~ 说:
呵呵,你将来会想去美国吗?美国也有很好的音乐学院。

hang 说:
这个没有实际的行动,但是也是可能的。

Rate~ 说:
其实美国有很多文化上的影响来自德国。电影方面,科学方面……

hang 说:
只不过美国的话,就不会象德国如此“不商业化”了。

Rate~ 说:
德国一直很严格地恪守学术的纯洁性吗?反对商业化?还是根本不在乎?

hang 说:
恩,应该说德国纵容了音乐家疯狂的不切实际的不体面的那些胡思乱想。因为他们相对有国家资助,大学体制也在撑腰。

Rate~ 说:
啊,说到这个,不得不羡慕他们的教育制度阿。

hang 说:
我觉得,既然大家都能熬过来,也算它在正常运转。只不过欧洲的大学精华,可惜我们没有能够学来。这里头原因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Rate~ 说:
你在国内的大学里是不是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

hang 说:
部分上有,但是我觉得时间都是自己浪费的。他们这边的学生也有不喜欢上课的。或者不喜欢见教授,一考试就发抖的。差不多都。

Rate~ 说:
恩。。今天聊了很多啊,我的问题差不多了,你还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么?

hang 说:
我想说的就是,其实我们不差的,全球化已经缩小了我们的差距,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要有自信,多和别人交往,主动些,同时也要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多元文化氛围里加以考量,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希望读这篇文章的人能有这种感受。

Rate~ 说:
恩。。很好的总结陈词,哈哈。




6 Comments

  1. chrisie
    12/19/2009

    I’m agree with hang… But Rate, some of your questions are really meaningless, and sort of stupid.

  2. 店小二
    12/21/2009

    怎么个really meaningless, and sort of stupid法?说说看?你认为没有意义的东西也许是别人(很多人)感兴趣的。

  3. panist
    12/26/2009

    感觉meaningless和stupid的东西真有不少…尤其关于文化的那些,当然了只是个人意见。

    里面提到的那个“磁带采样钢琴”不就是mellotron嘛~
    可不是卖不出去啊,到这个时代还有人用也有人卖呢。比较出名的有radiohead啊u2啊sigru ros啊,据说marilyn manson这种乐队都有用过…

  4. 店小二
    12/27/2009

    那个“磁带采样钢琴”为什么不是Chamberlin呢?很多型号的Chamberlin都是三轨,八秒的采样。Mellotron向Chamberlin交着专利费。

    国内很多人,包括做电子音乐的,其实也不了解这些。访谈里对这个设备进行一些讨论,而不是假设大家都知道,贴个标签就走,更适合他们讨论的语境。那个时代是这类设备应运而生的年代,类似的产品在当时也不止这两家。文中提到的即便不是它们也没影响。

    另外,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一下这种设备当时的售价和制造的数量。和DX7之类的市场相比,当然可以说是卖不出去。不过有钱的大牌用这个,倒是一点儿不奇怪。

  5. Rate
    01/08/2010

    chrisie同学,是I agree with sb,不是I’m agree with sb.
    panist说的乐器我真不知道,我也不听U2,radiohead 和sigur ros只听过几首。我对摇滚/后摇之类的比较无知。
    店小二同学,期待您继续和几位讨论下去,给我长点见识。。

  6. panist
    01/11/2010

    突然想起来还在这留过言呢…

    当然可以是Chamberlin啦!只不过我觉着可能性不大而已。我对chamberlin了解比较少,感觉这东西和mellotron比起来有点像mellotron和DX7相比一样较不为人知,至少我和我问过的一些人是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谁用chamberlin。类似产品也确实不止这两家,可是我以前在youtube上看过很多mellotron相关的视频,但是从没见过其他这类乐器的视频。我说“可不是卖不出去”指的是它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绝不是昙花一现的怪物。这东西现在有数字版的叫memotron,也有公司开发了软件版的,花一百多美元就能买到。

    我只是看到那儿发现他们没有说出那东西的名字,然后唠叨两句而已。正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才更有说的必要啊,贴个标签也好让有兴趣的人继续探寻下去,总比没有名字只有描述要好。

    至于制造数量我不知道去哪找数据。售价能找到,不止两三千美元。型号不少,大多都有2-4k英镑。资料来自http://www.vemia.co.uk/mellotron/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