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张潍 发表于05/14/2012, 归类于残次品和附属品.

科普一日游

DK不但出旅行指南,还出科普读物,比如我正拿在手里的《化石》和《贝壳》,是它的自然珍藏图鉴丛书中的两本。

两本书的开头,都简单地指导了读者如何寻找、采集、清理、收藏化石和贝壳,还配了各种工具的插图,从牙医的细巧镊子,到罗盘、石膏、潮汐时间表,一一指点,让人看了直想立刻从土里挖出来点儿什么。书后有方便查阅的名词解释和索引。(有些图片密集物恐惧症患者慎重观看。)

先说《化石》。非常喜欢引言中的地质年代表,它用一张扇形图列出了地质变化和生物进化的过程(这图里的内容,可是我小学自然课上的最爱呦)。“化石鉴定要点”这部分则把化石详细地分了科目,有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三大类,每大类下面还有各类、各纲、各门的的代表图解。对于象我这样、认为最常见的化石是三叶虫、兵马俑、木乃伊、人造琥珀的人,这样的分类解说扫盲效果极好。光是看着那些科学、神圣的名称,就足以心潮澎湃了:本内铁苏类,双孔亚纲,笔石纲,等等,是不是很神秘而又是可以了解的?

那些闻所未闻的远古遗迹在书中得以一窥。比如一个较为常见的传奇生物,鹦鹉螺,它的化石有三种,覆盖鹦鹉螺(早石炭世)、未定名鹦鹉螺(脱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新生鹦鹉螺(脱三叠世——中侏罗世)。化石中也有平凡的生物,如花蛤。不知花蛤化石中的花蛤,和我们今天吃到的花蛤是不是同一种?(辣炒花蛤和姜葱炒花蛤很美味,化石中花蛤遗留的壳就是个普通贝壳模样。)

植物类化石通常模样更好看些(当然也有人喜欢看动物骷髅化石)。比如尾突藻,绿豆色化石上的它呈现出小小一株树的形貌;座延羊齿的羽状复叶在石头中留下的印记和其本尊一样好看(羽状复叶是小学自然课中我最熟悉的词汇之一)。

再说说《贝壳》。我对贝壳的了解比化石更少,大致只有这么几个记忆线索:传说把贝壳(海螺?)放在耳畔能听到海浪的声音;闺蜜送过贝壳手链;在海边买过一只贝壳粘的小老鼠;亦舒有个短篇,提到过两种罕见的贝壳,一叫“Murex Lobeckil”(又叫Pterynotus Loebbeckei),另一叫“黄金宝贝”。

《贝壳》里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几百种贝壳,有佛塔形状的旋梯螺,颜色鲜艳且无杂色的澳大利亚海扇蛤(有橙色,紫色,黄色),魔杖般的女巫骨螺,名字和形状都引人联想的乳头玉螺。奇形异状,什么样子的贝壳都有,而人们对于贝壳类最典型的认知原型,扇形,其实是蛤类的常见形状。贝壳的奇异世界远比人类的想像要宽广。

有时,读一段客观而准确的科学描述文字,也很愉悦:“亚洲日月蛤,壳表呈圆盘形,光滑而精致,外形极扁平,两耳近似相同,两壳内面约有30~50条放射肋。右壳白色,左壳暗粉红色,并有紫色放射纹和红褐色轮纹。”科普读物带来的快乐,不只是多了一些科学基础知识,还有享受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文字的感觉,实事求是;科学奇妙,唯有不花哨的语言能展现它的奇妙。




3 Comments

  1. 无风
    05/14/2012

    握手啊~~我热爱和这个紧密相关的矿物和地理学——在中国读大学的时候就按照地貌到处旅行了,来了美国虽然出行反而没有中国方便,而且东部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上面一个州的冰川遗址还是每年必去至少一回的,整个遗址各种地貌的最佳观测点都了解了——可惜我的这个只能拍照,不能收集啊。。。。。。

  2. 肥内
    05/14/2012

    巴贊也是植物學、動物學、地理學愛好者。從他文字就看得出來。
    我呢,也就是一枚偽文青…

  3. 张潍
    05/15/2012

    @无,按地貌旅行这个好高级呀~
    @肥,我正在给自己扫盲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