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anita 发表于01/13/2022, 归类于作者.

《塞维丽娜》(二)

 

塞维丽娜

 

著|罗德里格·雷耶·罗萨(危地马拉)

译|anita

 

书店是思想滋生的场所,书籍则像是一群群四处蠕动、嗡嗡作响的蚊虫。我一位合伙人常常这么说。他也是个写诗的,人挺聪明(虽然没他想的那么聪明),也很友善。他的比喻确实贴切。收银台旁边书架上那三本小巧的俄语书,也宛若几个蠢蠢而动的爬虫,连续几天向我暗暗低诉着关于她的记忆。她再也没有回来。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更确切地说,是我听闻发生了很多事(内陆省份私刑泛滥;一个邻国发生了政变;可卡因被列为一级非法毒品;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湖;冥王星被永远排除出了行星范围……)。书籍再次成为生活的唯一内容。渐渐地,我加入了这个世上的忧郁人群,成为其中一员:一个梦想成为作家的书店店员。

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人到访。作家、学生、律师、大款、倒霉蛋、随身带保镖的女士、没带保镖的女士…… 我们都一视同仁,恭恭敬敬地接待。逛完后,他们有时候会掏钱买走一两本。但偷书的真不多见,这还要感谢防盗科技的发达。根据我的经验,来店里的多半是女性,以及背着双肩包或斜挎包的文人学者。

我只有周一、周三和周四在书店值班,余下的时间写作(或幻想写作),同时大量阅读。

下次见到她,是在大街上。白球鞋,牛仔裤,民族风刺绣短上衣,戴着墨镜,头发梳成了发髻。冷不丁碰上喜欢的人,心脏难免砰砰直跳,胃里甚至突然一阵翻腾。我立刻加快脚步追上去,停在她身旁,跟她一起在街角等红绿灯——那是十三街和改革路的交叉口。

“你好。终于又见到你了。”

她看了我一眼,笑了笑。

“啊,是你啊。”

“在散步吗?”

“啊哈。”

绿灯亮了。我们开始过马路。

“我能陪你走一段吗?”

“随你。”

我们并肩走了一会,没人说话。她走得很快。

“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她有点迟疑地斜眼看了看我。

“问问看。”

“你拿那些书做什么呀?”

“听着,” 她回答,“我感谢你那天没找我麻烦,但这是私人的事,我拒绝回答。”

我们继续一言不发地向前走。

“好吧。可你这下弄得我更好奇了。”

她没反应。

“你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吗?”

“不是。”她说着,一边拐向了七街,我跟上。“就是想散散步。”

我们继续走着。

这是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前一天晚上刚下了雨,柏油路面和路边的野草都还湿着。树上的鹧鸪似乎也比平日里多。

“这些鸟真吵。”她说。

“现在刚好是它们求偶的时节,所以吵。”

她看了看我。我认为是在赞赏我关于鸟类的知识。

“你还对鸟有兴趣呢?”

“我对一切都有兴趣。”

她不耐烦地点了点头。

“你一个人住吗?”

“对。哦,不对,我跟爸爸一起住。”

这倒出乎我意料。我们又沉默地走了几步。

“你父亲多大年纪了?”

她的脸上浮现起一个满是疲倦的微笑。

“很老、很老了。”

“八十岁?”

“你跟谁都提这么多问题吗?”她反问。

“说实话,不是。你住这附近吗?”

“别问了,可以吗?”

“对不起。我不问了。”

没过多久:

“你介意我继续陪你走一会吗?”

“不,不。不介意。”她挺宽容。

我们已经快走到五街了。左转,又左转。

“你为什么要陪我走呢?”

我丝毫没有迟疑地回答:

“因为我喜欢你。”

“我想也是。你不是第一个,知道吗?”

我们在一扇黄铜门前面停住,门上挂着一个小牌子,写着:卡洛斯公寓。

“我住这里。”她笑着抬了下手,“再见。”

说罢扭头离去。她的背影迅速消失在视线中。我的胃感到一阵刺痛。

 

***

 

从那天起,卡洛斯公寓所在的那条街就成了我日常行程中的首要目的地。每次往返书店,我都会绕个远路,好特意经过那里;在无需工作(除了写作)的日子,散步时我总会以它为终点,有时也会绕弯,但最终还是回到那里,回到那条安静的林荫道。然而我再也没有遇见她,直到一个周一下午,她再次出现在书店。

她真是光彩照人,一条嫩黄色连衣裙,健康的古铜色皮肤,在乳霜的滋润下散发着恰到好处的光泽,一头浓密的黑发垂散于肩头。进来之后,她摘下墨镜,微笑着给了我一句响亮的问候:“你好。”

我感到一股电流穿透身体,血流瞬时加速,熟悉的悸动感又回来了。

“欢迎。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一切都好吗?”她依然微笑着,走到收银台边,与我面对面站定。“我是来听读诗会的。来早了吗?”

我看了眼墙上的时钟。

“六点就开始。不算太早,不算太早。”

此时店里有个人正四处翻阅书籍,这个家伙毫无缘由地——或仅仅就因为他在这里——令我感到讨厌,虽然他是我们最好的顾客之一:平均每个月都会买走三本书。大衣、领带和口臭是他永恒的标识,职业是财务律师,每周为当地的日报撰写专栏。就在我暗暗希望他离开时,仿佛谁施了魔法一般,那个家伙真的就立刻把手里的书放回书架,不紧不慢朝门口走去,边走边打量桌子上摆出来的一本又一本新书。终于,他出去了,迈出门前,还不忘用那双宛似老鼠或狐狸的小眼睛瞟了我一下。

“这是日程表吗?”她指着贴在收银机旁一根柱子上的海报,问。“蓝眼睛的诗人?”

“这是他们自己的主意。”

“好吧。”她侧了侧头,看起来并不相信。“他们诗写得好吗?”

“我对诗了解不多。他们是诗人。有过成功的时刻吧,至少,成功的瞬间。”我说。

她笑了。

“那我就留下。”

“他们很快就会到了。”我把手里的书合上。

“你在读什么?”她问。

“吉田兼好的警句。”

“我可以看一下吗?”

我把书递给她。她随机翻到一页,大约中间的位置。

“‘改之无益,无需改之。’”

“显而易见啊。”她说。

“警句往往都这样,不是吗?”

“柳原附近有一僧,号‘强盗法印’。盖因其常遇强盗,故有此名。”[1]

“这一句呢?”她问。

“嗯,这句不太像警句。”

她继续读:

“东国之人与京都之人相交,或京都之人往东国安身立命;又或显、密僧人,离本寺本山;凡如此这般,弃旧俗而相交外人者,皆格格不入,令人观之不快。”[2]

她合上书,还给我。看上去颇为失望。

“听起来都是些成见。”她说。我表示赞同。

“这是十四世纪的书,我们能期待什么呢?”

“成见与年代无涉,”她说,“愚蠢同理。”

我又笑了。

“你很严厉呀。”

“我就是那种‘相交外人者’。”她说。

“那兼好一定是错了。很难想象,还有比你更有魅力的人。”

她变了神情,此刻俨然是一个刚刚完成一件壮举的小女孩。

“谢谢。”她看着我的眼睛说,同时轻轻低了下头,微微耸了耸肩。

(待续)

 


[1] 《方丈记·徒然草》,王新禧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2] 同上。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