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anita 发表于07/21/2023, 归类于书评, 访谈.

标签

掘火中译:《深度》之安东尼奥·迪·贝内代托

 

 

译制 | anita
校对 | Joe Angela Wu
后期 | 野次馬
封面 | 可一
片头 | petit
策划 | 掘火字幕组

 

【译者前言】安东尼奥·迪·贝内代托(Antonio Di Benedetto),1922年出生于阿根廷门多萨,1986年逝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作品尚无中译,但有两份资料可以供中文读者对他的文学世界和生平经历稍作了解。一是他最知名的长篇小说《扎马》,已被阿根廷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改编为同名电影,于2017年上映;二是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圣西尼》(收录进《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其主人公——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阿根廷作家路易斯·安东尼奥·圣西尼——正是以贝内代托为原型。[1]

波拉尼奥笔下的圣西尼,有一部名为《乌加特》的代表作,讲述一位十八世纪末驻守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行政长官的故事,根据情节概要不难推断,这部《乌加特》指的就是贝内代托的代表作《扎马》。此外,贝内代托和圣西尼一样,是遭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Jorge Rafael Videla)统治下的阿根廷军政府迫害而流亡欧洲。小说人物圣西尼在返回阿根廷一两年后便去世,现实中的贝内代托也是如此。他于1976年魏地拉发动军事政变当天被捕(而且自始至终未被告知被捕的确切原因),关在狱中一年半期间,遭受残忍虐待,身心饱受摧残,获释后即流亡欧洲,多数时间生活在西班牙马德里。在录制于1978年的本期《深度》访谈中,主持人介绍贝内代托“此时正背井离乡,在欧洲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指的正是这段流亡的经历。魏地拉于1983年下台,1984年贝内代托返回阿根廷,两年后因脑溢血去世。

贝内代托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都创作于入狱及流亡之前,包括数本短篇小说集,《动物世界》(1953)、《五边形》(1955)、《明亮的故事》(1957)、《拒绝与天使》(1958)、《亲切的傻子》(1961)等,以及三部长篇小说,《扎马》(1956)、《沉默者》(1964)和《自杀》(1969)。虽非他创作的初衷,这三部长篇小说被汇编为“等待三部曲”,于2011年在西班牙作为合集一并出版,并由阿根廷作家胡安·何塞·萨尔(Juan José Saer)作序。萨尔是贝内代托作品的最大力推介者之一。在他看来,这位出生于偏远内陆省份而非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作家,其重要性长久以来被阿根廷文坛低估。本期《深度》访谈其中一个话题,就是围绕非布宜诺斯艾利斯作家在阿根廷文学界的边缘处境展开。

出身边缘地带的贝内代托,凭借精湛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风格,渐渐被主流文坛熟知和认可。本期访谈中提到,博尔赫斯曾于1958年邀请他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做一场关于幻想文学的讲座;科塔萨尔也曾赞誉《扎马》,称其为阿根廷文学中最优秀的四到五部作品之一。在他去世后的一年即1987年,阿根廷一家杂志(Humor做了一项有名的问卷调查,评出阿根廷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扎马》排在第九位,前面八位则依次是:科塔萨尔的《跳房子》(1963),罗伯特·阿尔特的《七个疯子》(1929),莱奥波尔多·马雷查尔的《亚当·布宜诺斯艾利斯》(1948),比奥伊·卡萨雷斯的《莫雷尔的发明》(1940),里卡多·吉拉尔德斯的 《堂塞贡多·松布拉》(1926),多明戈·萨米恩托的《法昆多:文明与野蛮》(1845),罗伯特·阿尔特的《愤怒的玩偶》(1926),和埃内斯托·萨瓦托的《英雄与坟墓》(1961)。

身为阿根廷作家,贝内代托的小说难以避免地与上述阿根廷文学经典产生主题上的互文。比如他最重要的短篇之一、后被阿根廷导演费尔南多·斯皮内(Fernando Spiner)改编成同名电影的《阿布雷》(“Aballay”),讲的就是一个游荡在潘帕斯草原上的高乔人的故事。[2]但总体而言,他的作品被普遍认为缺乏地方色彩,更多笔墨花在呈现人物在困顿和危机中的心理挣扎,以凸显外部世界和人物内心的荒诞面,也因此被众多研究者评价为带有鲜明的存在主义色彩。这或许与作家年幼时特殊的成长遭遇有关。本期节目中谈到,贝内代托的父姓家族中发生过一系列自杀或疑似自杀,包括在他11岁时便去世的父亲,以及因与祖父争抢同一个女人而持枪自尽的堂哥。父亲的死亡之谜,尤其对贝内代托的成长留下了深刻印记。他在本期访谈中说:“始终没人给我澄清这个谜团”“我有过很多想象”“这些幻想或许已经扭曲了我的内心……”

不光文学作品缺乏南美地方色彩,贝内代托的个人身份认同也更偏向于祖辈的意大利血统,而非自己的出生地阿根廷。本期访谈中提到,贝内代托的外祖父母来自意大利西西里,祖父母也是意大利人,两家不约而同迁到美洲,最终定居在阿根廷。1985年接受一家西班牙杂志(Quimera)采访时,贝内代托谈起意大利剧作家、小说家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影响,这一影响和共鸣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他说,皮兰德娄为他指明了写作的道路),也体现在二人与西西里共同的渊源上。他说:“皮兰德娄和我一样,都是西西里人。他以一个西西里人的情感、以一个农民的情感来写作,带着对家庭的深情,也带着家庭内部的仇恨。我的家人来自西西里,那么我也来自西西里,我觉得自己就是西西里人。我阅读所有与西西里有关的书籍,看完了所有与意大利南部有关的电影。我深深感觉自己就是意大利南部人。”

贝内代托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影子,仅此而已……》于1985年出版,同年7月接受阿根廷《克拉林》报采访。此时,距他结束流亡返回阿根廷布已过去八个月。当被问及归国后的状况时,他如此表达了自己的沮丧:“我感到极为挫败。我感觉自己正慢慢重返流亡的状态,因为诸事不顺。我已无法再次承受又一个荒谬境遇。他们叫我来布宜诺斯艾利斯,却又不为我在官方文化机构中的职位续约……我只有靠门多萨那份公职的微薄薪水艰难地维持生计。我不知道怎么办,因为除去文化类工作,我一无所长。”次年10月,贝内代托突发脑溢血离世,西班牙《国家报》这样报道他的死讯:“贝内代托死了,跟他作品的命运一样,孤独、贫困,被世人遗弃、遗忘。” (anita)

 

 

[1] 在1999年智利圣地亚哥国际书展与克里斯蒂安·沃恩肯(Cristián Warnken)的对谈中,波拉尼奥曾对此做过明确回应,承认圣西尼就是贝内代托。

[2] 从《深度》对博尔赫斯的那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以《马丁·菲耶罗》为代表的高乔文学构成了阿根廷一大文学传统。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V4y1t7Sx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