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10/06/2019, 归类于博客, 肥内.

《仲夏夜惊魂》……可能是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

当丹妮、男友克里斯蒂安与友人来到瑞典乡间的哈嘎镇,看了看表,约36分钟处,心想,按全长147分钟(扣掉片尾rollcard约5分钟,正片约142分钟)来看,似乎恰在四分之一,难道这部片是传统的三幕剧结构吗?
于是有以下的剧作结构归纳:

图表说明一切:确实是“类似”三幕剧的架构。第一幕转第二幕的关键点是一行人抵达哈嘎镇,而这正是所有冲突与混乱的开始。而这也是众人漫长的“抉择”(从第一幕序幕后就开始了)的结果。
第二幕转第三幕设定在丹妮“赢得”五月皇后,主要也可以跟“抵达哈嘎镇”作呼应:来到的几个人就剩下两个要“奉献”给哈嘎镇的人,一个是成为五月皇后且以最后的笑容〔无疑让人想起《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的结尾〕作为标记的丹妮;另一个则是用来“捐赠”好基因的克里斯蒂安,虽不知道如果没有看到被当作血天使(blood angel,注)的西蒙,他是否能免于一死,但又考虑到带丹妮一行人来哈嘎的佩尔前后说词硬兜起来的样貌,他的父亲或许也来自外头,并且也早早就以某种方式,或为别的祭典而殉难,佩雷的说词反覆,已经预示了后续的死伤:既然没有所谓的父母——因为所有婴儿由镇民共同抚养——又何来失亲同感?总之,当选五月皇后跟最后从苦脸转笑脸,似乎意味著她正式成为哈嘎镇的一员。就许多层面来说,包括眼尖且用功的影迷从丹妮穿上哈嘎镇女性服装上的符号,看出了上头有象征“旅行”跟“觉醒”的符号(同上注),因此可以藉此多少推测,当选五月皇后基本是镇民共谋,毕竟这个竞争游戏实在太容易作弊;并且让她当上五月皇后还有一个更深邃的理由:透过她指定克里斯蒂安为第九位献祭者,来完全抹灭她与外在世界的连结,失去亲人的她,也确实是外来新血的最佳人选。
至于中间点,导演刻意在丹妮最失落而佩尔藉机来安抚的戏之后,加上一场镇民焚烧两位满72岁的“贡品”镇民,并且顺势叠印了丹妮的影像,提前让丹妮与祭品相叠,制造悬念:丹妮是否最终也要落得这样下场呢?这个悬念将持续到她当选五月皇后——这会让观众以为她是否因而也要把自己贡献出去。
尽管,从剧作行动来说,有朋友表示中间点更适合落在丹妮的梦境之后,而众人仍继续待在哈嘎;然而,在具体时间布局上并非如此,且,也正是在这个叠印镜头之后,作为“折返”或说,抽象转具象的关键中间点之后,一切也变得更加明朗。毕竟,并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而是先离开的西蒙与康妮双双下落不明,或许也阻碍了几位主角的离去;当然,这还不说乔许跟克里斯蒂安有论文任务(这也是为何,克里斯蒂安突然想写哈嘎镇要出现在离中间点不远的地方,但这场戏也必须在中间点之前),而丹妮又无法单独离去,而马克更不可能脱队。
不过,事实上,尽管以第二幕来说,前后两半几乎是非常均衡地分布,且相呼应:

在剧作行动上,看起来严密,且几乎没有多馀、浪费的行动。
甚至,剧作的古典性还在于善用了行动次序所形成的隐喻关系,带出更深的行动含意。比如,当镜头横过笼里的熊,近景则横过一系列的“连环画”,内容是“适孕”女性如何迷惑心仪对象。于是,爱与诱惑直接与熊的形象连在一起,而这熊还不是凶猛的熊,是头被关在笼里看起来没什么活力的熊。第三幕,性、熊与牢笼形象全都汇聚了。又如丹妮等人刚把行李放下、安顿好,克里斯蒂安赶紧拿出一块蛋糕向丹妮祝贺,虽说迟了,且还是佩尔提醒了他,但无论如何,住下然后是庆生(诞生),已经预示了丹妮将在此重生。再有,就在佩尔声称长老们同意乔许与克里斯蒂安以哈嘎为论文主题,旋即,马克就因为尿在有祖坟含意的枯树,遭到镇民的怒斥,当然比邻的触怒,也同样隐喻了前者。所以就算镇民不多说,乔许、克里斯蒂安都是注定走不出哈嘎镇的。
然而,这么严密的剧作却依旧流露出刻意的凿斧。这还得说到那个颠倒的镜头:直白提醒观众,丹妮一行人即将面对天翻地覆的遭遇。经朋友提醒,我没看的《遗传厄运》(Hereditary)也有这类镜头,像是一种“作者标签”;不过,如果作者标签就是这样的手法,未免廉价。
总之,可以想像,九个祭品应该是一开始就定下的,所以回过头就要把一切都圆好,看起来合情合理。比如马克,所有与他有关的设定都让人如此厌恶,甚至白目到在人祖坟小便?但,这明明不是一个宽阔空间,而是被树林包围的小村,到处都是隐密的小便好去处。乔许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竟常提出很反文化的问题,他也在丹妮来到众人讨论瑞典行的聚会上,以离席来表现他让人厌恶之处。去翻拍《卢比劳德》也只不过是给了镇民杀他的理由,却丝毫不见从人物内在逻辑而派生出来的行动。当然,我们或会说,是与克里斯蒂安的论文争夺战造成,但乔许无疑已经有比克里斯蒂安更多的情报,翻拍能是他的王牌吗?无论如何,乔许与克里斯蒂安的决裂是剧作行动的必要设计,在带出克里斯蒂安后续的撇清(这会让丹妮对他失去信任)的同时,更在第一幕就安排克里斯蒂安向丹妮坦承还没有论文灵感。
简单来说,建立人物立体感看来并不是编导所急切要完成的事,而是如何让后续行动得到足够的理由,像是更重要的任务。因此才让西蒙-康妮与克里斯蒂安-丹妮这两对情侣有如此大的对比,不管是相爱的程度、恋爱的时间,以及关系的合法性,前一对可是已经订婚了。这说明了为何镇民锁定了丹妮与克里斯蒂安,很可能便在于两人感情基础不够深,再加上目睹悬崖祭时,后一对的反应没有前一对激烈。诸此种种也就在说服观众这些人多数该死,而该死之人成为镇民文化的累积,也算补偿了他们高贵的荣耀。
总而言之,尽管从剧作布局来看,第三幕看起来相当“稀释”,但我们要是从“类型”角度来思考,拍摄西部片会给“移动”(尤其是骑在马上)很多篇幅、拍摄动作片给“运动”(可能是对打或从一处辛苦地去到另一处)留出空间、再像科幻片也得让镜头贪婪地捕捉各种奇想(经常是机械或某个创新空间)予以再现。
这部作为“邪典”(并非要成为那种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猜谜游戏、深沉的互动密码来带动反覆观看,甚至成为某种仪式活动的那种邪典)电影,首要就是在呈现那些非寻常的现象,按巴赞式说法:仪式即对象。于是能理解整个第三幕基本都在做这样的呈现,也如野田高梧在《剧作结构论》引述川端康成的话来提醒的那样:“情节少一点,细节描写多丰富一些,更有可能写出深意”(P.135)。
而我们更不妨想成,这部片的题材、对象改成更加现实情境,比如这群人在现代化都会中种种经历(但不丧生),其程序都是相同的。亦即:寻常的剧情片不也就是透过把故事讲得更坚实,来取得观众对故事与影片世界逻辑的信任?因此,《仲夏夜惊魂》(Midsommar)也不过是以人们不熟悉的题材,另类展示了剧情片的建构逻辑罢了。于是我们称它为一种含蓄的后设电影,可能也不太离谱。就这点来说,影片采用如此古典的剧作结构以及行动设计模式,很可能都是同一个核心目的:体现出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可能性。

注解:
相关论述请参考豆瓣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90216/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