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flujoo 发表于02/23/2012, 归类于影评.

标签

电影情节的结构与量化分析基础

文|flujoo

0 导言

本文试图相对精确地定义“电影情节”,并确立一种情节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电影情节”有时是对一部电影的内容不加区别的统称,有时是对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构的指称。“这部电影的情节很淡”偏向前一种情况,“这部电影没什么情节”则偏向后一种。本文采取后一种立场。情节作为一种高阶知觉,可由文本引发,如小说情节;也可由电影引发,也就是电影情节。这暗示了用语言描述和分析电影情节的可行性。

 

1 电影情节的结构

当有人问你某部电影说了什么时,你可能会说“他激怒了她,她一怒之下对他开了枪,把他杀了”等等。这是你对在观影中知觉到的“事情[1]”的描述。考虑一个可以对应这件事情的陈述P1)b激怒了a,a一怒之下对其开了枪,b被打死了。它可以自然地分析成三个子陈述:P1.1)b激怒a、P1.2)a射击b、P1.3)b死了,这三个子陈述以某种关系相联系:因为b激怒了a,所以a要射击b;又因为a射击了b,所以b死了。“某种关系”此处为因果关系。去除因果关系可得到三个独立的陈述:首先,每个陈述都可仅作为自身被知觉而具有自成的意义;其次,关系的去除意味着“a”和“b”在三个陈述中具有不同的所指,所以它们相互独立。这三个陈述分别对应三个可由原事情分析得到的“子事情”。

 

考虑到语言的概括性,子陈述仍可继续分析。比如P1.1)b激怒a可以是对P1.1.1)b骂a:“你是混蛋!”和P1.1.2)b打了a一巴掌的概括。P1.1.1P1.1.2分别描述了更小的子事情。P1.1中的“激怒”不对应特定行为,是一种概括;而P1.1.1P1.1.2中的“骂”和“打”对应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且这类行为作为整体被知觉,不可继续分析。定义这类陈述所描述的事情为事件

 

参考谓词逻辑[2]的符号系统,P1.1可符号化为I(b,a),其中I表示“_激怒_”,I(b,a)表示在I的“_”位置依次代入b和a后得到的陈述;P1.3为D(b),D表示“_死了”。若用“→”表示因果关系,S表示“_射击_”,则P1表示为I(b,a)→S(a,b)→D(b)。

 

谓词与主目[3]是陈述的必需成分,谓词指称事情中的行为,主目指称行为的发起者和对象。而行为与行为的发起者和对象是事情的必需成分,定义后者为动元(agent)。一部电影中,一些动元因多次出现或贯穿始终而具有知觉上的重要性,定义为主动元,剩下的动元定义为环境。动元的性质和动元间的关系随电影的播放而变化。“这部电影跌宕起伏”描述的就是动元的性质和动元间关系的变化情况。

 

关系联系事件构成事情。如P1所描述的事情中的因果关系,它决定了事情可作为整体被知觉。但因果关系只是关系的一种。考虑陈述P2)a看了看书,喝了喝咖啡,玩了玩电脑。它可以分析成P2.1)a看书、P2.2)a喝咖啡、P2.3)a玩电脑。三个子陈述唯一的联系是分享了相同的主目a。若不考虑场合和时序,相应的三个子事情唯一的联系是分享了相同的动元。定义事情的这种关系为共动元性,用“- – -”表示。观察可发现因果关系蕴含了共动元性,即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必然分享至少一个动元。本文称因果关系强于共动员性。

 

电影中某些事情的原因并不直接出现,但可以明显地推测出。设想:某影片开头,Monica在和朋友讨论即将到来的一次约会;影片中间,Monica和Paul在约会[4]。“讨论”这一事情并不是“约会”的原因,但可以推测出两个事情有共同的原因,如“Monica和Paul相约明晚共餐”。“讨论”和“约会”因相关关系[5]——用“—”表示——而联系。按照含义,因果关系蕴含相关关系。本文称前者强于后者,并规定相关关系强于共动元性。

 

事件可以通过上述三种关系[6]中任一种联系成更大的结构。定义情节为电影中最大的结构。“最大”意味着:一部电影若有两个情节,则不可能用任一种关系联系两个情节中的任两个事件,即两个情节无关,它们都是各自的事件通过关系构建出的最终结构。事件可仅作为自身被知觉,也可与其它事件构成更大的结构被知觉;情节只作为自身被知觉,即它无法通过关系与其它事件或情节构成更大的结构。

 

2 电影情节的分析

时间[7]是事件与关系外另一重要概念,它可以度量事件的时长,又可以标记事件在情节中的位置。而事件和关系都以“个”为单位,因此可以被计数。这些性质奠定了情节量化分析的基础;此外,若建立恰当坐标系定位出事件并用三种关系符号连接,则可以图示出情节的内部结构,并比较不同的情节在结构上的差异。现以《六人行》(下简称F)第一季第一集(简称F11)[8]为例运用这一分析手段。

 

F讲述了六个朋友——Monica(下简称M)、Joey(J)、Chandler(C)、Phoebe(P)、Ross(R)、Rachel(r)——间的故事,他们作为主角,即主动元贯穿整个剧集。F11中出现了Monica的约会对象Paul和同事Frannie,也视作主动元[9]。以时间为横坐标(单位为秒),主动元出场顺序(从1到9)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图2.1)。

图2.1  主动元在场的时间分布

图2.1 主动元在场的时间分布

图2.1显示了主动元在场[10]的时间分布。假设在时刻t1到t2间,M说了一句话,则用(t1,1)表示这一事件。电影中的所有事件都可以用坐标表示。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有一个以上关系时,只取最强关系。用关系符连接所有事件坐标,可以确定情节的数量并表示出其结构。下面列出开头12个事件(图2.2):

 

(54,1):M:“真没什么好说的!就一同事!”

(59,2):J说:“说嘛!你要和他约会诶,他总有点什么毛病吧!”

(63,1):M无语

(64,3):C(对J):“你太坏了,J 。”

(66,3):C(对M):“他是个驼背?驼背还秃顶?”

(68,1):M无语

(71,4):P:“ 等下,他吃粉笔吗?”

(72,1):M不解

(73,4):P(对大家):“我是怕她重蹈我和卡尔的覆辙。哎!”

(77,3):C无语

(77,1):M:“行了,大家别鸡冻。这都算不上约会,就两人吃个饭,不xxoo。”

(85,3):C:“听着像是和我约会。”

 

图2.2  12个事件关系图

图2.2 12个事件关系图

 

M的约会是这12个事件的主题,此主题后来还会出现。F11围绕了三个主题展开(图2.3)。

 

图2.3  F11的主题分布

图2.3 F11的主题分布

 

图2.3中,红色块[11]中的事件几乎全部关于M的约会,蓝色块关于R的失恋,紫色块关于r的逃婚。同色色块中包含的事件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联系;异色色块中的事件仅有共动元性或很少的另两种关系。黄色块十分特殊,除了第二、三块有相关关系外,其它黄色块中的大部分事件只与其他色块有共动元性,并且各自间也只有共动元性:第一块,C讲梦;第二、三块,看电视;第四块,P唱歌;第五块,调侃J的屁股。

 

F11中的所有事件至少可通过共动元性全部联系起来,因此只有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情节。但粗略地说,同色色块(除了黄色)内部联系要强于与异色色块的联系,因此可能能通过更精确的定义引入事块的概念。第一黄色块中的所有事件即构成了很典型的事块,这些事件内部由因果或相关关系联系,与外部事件仅有共动元性(图2.4):

(90,3):C:“我梦见回到高中,站在食堂中间,妈的还全裸。”

(96,1)(96,2)(96,4):M、J、P:“哈哈,做过这种梦。”

(99,3):C:“然后我朝下一看,我靠,一个电话… 在那里。”

(106,2):J:“代替了鸡(被打断)?”

(108,3):C:“ 对!”

(109,1)(109,2)(109,4):M、J、P:“没做过这种梦。”

(111,3):C:“突然,电话响了。我一下呆住了,大家都开始看我。”

(119,1):M:“他们之前都没看你吗?”

(121,3):C无语

(123,3):C:“最后我想我还是接了吧。一听是我妈。”

(128,2):J略疑惑

(130,3):C:“这太怪了。因为我妈从来不打我电话。”

图2.4  事块间的联系

图2.4 事块间的联系

 

图2.4显示了两个事块间由共动元性导致的弱关系,两个事块内部的事件有强关系。

 

3 讨论

3.0 总结

本文定义了事件:由动元和行为构成;承认或定义了三种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共动元性(- – -),强度依次减弱;定义了情节:由事件通过三种关系构成的结构,若一部电影有多个情节,则它们不可能通过任一种关系联系;粗略定义了事块:典型的情况下,事块内部的事件由强关系联系,事块与外部事件只有共动元性。若事件的时长、时刻和数量,关系的性质和数量可量化,则由这些基本性质导致的更复杂的电影的性质就具有了量化的基础,如节奏,情节复杂度,因果性等;而坐标系的引入则提供了图示情节结构的方法。

 

3.1 情节的性质

F11为单情节结构,而《重庆森林》[12]为双情节结构,《三件事》[13]则为三情节结构;F11中主动元的时间分布较均匀,而《2001太空漫游》[14]中的主动元分布在三个事块中,三个事块因为“黑石”而具有共动元性。

 

3.2 事件的性质

事件不光通过构成情节或事块被知觉,也有自成的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特殊的呈现方式体现。F11中事件的时长通常很短,且几乎每个事件都伴随一个笑点。但在《撒旦探戈》[15]中,事件普遍很长,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更多的细节,引起了不同的知觉方式。电影总长一定时,每个事件越长,则事件总量越少,进而可能影响情节内部结构的复杂度。

 

3.3 关系的性质

F11顺序发展,从图2.2和2.4也可看出,因果关系符的箭头全部向右,而在时序不正常的电影中,因果关系会出现向左的指向;F11中因果或相关关系比重很大,“因果性”较强,而在《沉睡的人》[16]中,事件和事件很少形成较长的因果链,情节大部分通过共动元性联系,“因果性”很弱。

 

4 注释

[1] “事情”这个概念仅作为暂时的落脚点,请一般地、直觉地理解它。

[2] 黄敏. 分析哲学导论.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 P1′ 中的I、S、D即为谓词,a和b为主目。

[4] (美)Friends Season 1 episode 1 “The Pilot” ,1994

[5] 事情1是事情2的原因,或相反,或事情1、2都是由事情3引起时,称事情1和事情2有相关关系。

[6] 再无关的素材只要被限定在一部电影中即获得了哪怕最微弱的关系。本文只承认或定义了三种关系,请不要与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混淆。

[7] 此处的时间为“客观时间”——“这部电影时长2小时”、“影片放到一半时,男主角死了”;非“主观时间”——“这部电影讲述了男主角的一生”。

[8] 同[4]。

[9] 主动元和环境的划分并不绝对,可将男主角开的车视为主动元,也可将某个人物视为环境,视分析目的而定。

[10] 在场的标准不用细究,图2.1中的线段只是暂时的辅助。

[11] 色块只是辅助,它只表明同色色块中的大部分事件与某个主题有关。具体分析时必须着眼于事件本身。

[12] (中)王家卫. Chungking Express,1994

[13] (俄)Muratova,Kira . Three Stories,1997

[14] (美)Kubrick,Stanley.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15] (匈)Tarr Béla. Satantango,1994

[16] (法)Queysanne,Bernard. The Man Who Sleeps,1974




12 Comments

  1. 肥內
    02/23/2012

    其實第一部份用「組合段」、
    第二部分用情節接合邏輯,如「連接式」、「鑲嵌式」等手法、
    第三部分用「類聚體」等
    這些概念來看,就一目了然了

    參考《破裂的隱喻》

  2. lzk
    02/24/2012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76394/ 是这本吗?好像不容易弄到… 上次歪楼问了您问题后,我查了一些书(最导论性的《电影艺术》,还有《故事》,还有一些叙事学的教材),要么无关要么很笼统。光看您列举的这些概念,的确有种相似性。

    但最理想化地说,我的目的是要让电影的一些性质可测量,而不是笼统地引入或使用一些概念。要让自己的结论掷地有声,必须要从一些毫无争议的东西开始构建更高层的概念。本文就把希望寄托在“事件”和“关系”这两个东西之上了(虽然还是有缺陷…),这两者都是可以观察到的,且可以测量。然后由此构建的情节、“类聚体”等概念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这些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

  3. 肥內
    02/24/2012

    艾可曾寫過一篇文章(印象中應該是收錄在《誤讀》或《帶著鮭魚去旅行》)
    他試圖建構一個電影的創作公式,並拿安東尼奧尼等人來做(開玩笑式)的試例
    另一方面,幾年前也聽說美國已經發展出一套編劇軟件
    (據聞,編、導《劍雨》的蘇照彬貌似「參與設計」還是「使用過」這套軟件)
    其實整個邏輯也就是您本文試圖分析以及您未來可能想達到的成果
    我想,或許能再查找類似的資料看看
    以人類的智慧,以及做這個研究所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來說
    必然有人已經從事相關研究才對啦~~

  4. lzk
    02/24/2012

    的确应该充分考虑“必然有人已經從事相關研究才對啦”的可能性,但我检索能力有限…您之前提到书我都有查过,艾柯和编剧软件的我一会也去查,总之,谢谢您的建议

    我的目的可能比您想的要保守得多,就像题目所说的,我更关心的是“结构”而非“内容”,更不会考虑价值判断、隐喻这类无法建立普遍标准的东西。我只想基于能够达到广泛一致的东西(就像正常人对颜色的知觉、对长度的丈量),建立一个体系。但理想的状态下,即使这么一个保守的体系也能解释很多现象,并且是掷地有声的。

  5. 无风
    02/25/2012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分析文本会用到这样一个叫CCRT (core-conflictual relationship theme)的方法。具体做起来和正文里面的方法很像:我们会把录音里面的陈述写成文字,然后根据分析的需要去抽取一个“情节”,“故事”,然后进行分类和记号,然后做和文中所写的差不多的数据处理。

    同样的方法我也试过用在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上面,不过看到这么详细的电影分析还是很赞!

  6. lzk
    02/26/2012

    哈,有意思的临床方法,的确挺像的,除了文本和影像的基本“材料”不一样。对于我来说,麻烦之处是怎样客观地分类和抽取

  7. 无风
    02/26/2012

    我们的做法是请独立的rater,一般至少要三个。有几种做法,一是各自在家里做,然后比对,或者有条件的情况下是大家一起看片(我们临床也有时候是录像的),然后同时评定,遇到不一致的时候就讨论。之前的话会对所有的的rater做个培训之类的,就是熟悉这个量化的系统。

  8. lzk
    02/27/2012

    心理学里挺多采用这种多人平均的方法的,有时也只能采取这种手段。总得来说,我是希望评分者差异能降到越低越好

  9. ff
    06/03/2014

    作者在吗?对这个量化很感兴趣 不知道能否继续跟你讨论

  10. 管理员
    06/06/2014

    已转告作者

  11. lzk
    06/07/2014

    ff 你好, 直接这里讨论吧?

  12. Name *
    09/29/2014

    有其他地方可以讨论吗 ?我不怎么上这个论坛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