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胡凌云 发表于12/25/2015, 归类于乐评, 现场, 视觉 景观.

重访深南,路过一些音乐的故乡

CHI-NOL

在美国北方住了几年后,我已经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适应南方的炎热、潮湿。冬天总会好些。在这个感恩节,我从大湖边的芝加哥出发,纵贯美国,到达墨西哥湾北岸的新奥尔良。这趟不到二十个小时的火车之旅只是我行程的一部分,但它穿越的深南地区(Deep South)算是我在西半球的故乡。沿途城乡构筑起一条人员流动和音乐传播的地带,孕育了一些在流行音乐历史中最原创同时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风格。希望这些手机照的浮光掠影能给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些联想的空间。

IMG_4432

IMG_4435

IMG_4467

我从芝加哥南边乘火车进城,火车先后经过凯鲁梅特河(Claumet River)和芝加哥河(Chicago River)南支。辨识和拍摄河流的习惯是纯私人的,但这两条河的意义是芝加哥的居民和访客都应该了解的:这两条不起眼的水道在北美中心地带接通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劳伦斯河。大河入海口成就了众多伟大的城市,而芝加哥周边虽然没有大河,却是北美两大水系在最上游秘密沟通的地方。它在此崛起绝不是偶然的。

IMG_4447
芝加哥南区(South Side)。在二十世纪美国南方黑人大移民(The Great Migration)的年代,此地是贫穷的黑人区,也是芝加哥布鲁斯的摇篮。芝加哥布鲁斯之父Muddy Waters的故居便在这些房子后面,靠近密歇根湖的街上。

IMG_4493

IMG_4496

Union Station。虽然以前很多次从芝加哥转机,但这是我第一次踏足芝加哥城区。直达市中心,而且往往是老城中心,这便是乘火车的好处之一。

IMG_4498

IMG_4504

IMG_4505

IMG_4513

下了车的第一件事便是从西门离开车站,走过一个街区,来到杰弗逊南大街(S Jefferson Street),找到了这幢不起眼的建筑,House音乐的诞生地。诞生四十年后,它依然在驱动着全球流行和舞曲音乐,自身也变得面目模糊,但万流归宗,当我站在街边时,还是要肃然起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个206号是名叫The Warehouse的俱乐部,黑人DJ Frankie Knuckles在此为以黑人同性恋和拉丁裔为主的人群播放音乐。假如时间倒流,同样不够主流的场景会依次在芝加哥南区、孟菲斯、密西西比小镇和新奥尔良上映,但无一例外,那都会是忘掉现实的迷醉欢乐的场景,会是伟大音乐创造的摇篮。(关于House音乐和Frankie Knuckles的故事,请收听掘火电台029: https://digforfire.net/?p=6196 节目时长接近五小时,请安排好时间)
IMG_4508

已于2014年去世的House音乐教父,被以这样的方式纪念,比在一个不相干的外地入主什么名人堂更有意义。芝加哥还有纪念Muddy Waters、Chuck Berry、Buddy Guy、Curtis Mayfield、Sam Cooke和Hot Mix 5的路牌。虽然每座城市都可以推出各种教父,但它在音乐历史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种荣誉的含金量。

IMG_4536

因为在芝加哥只能停留几个小时,所以我来到了离火车站很近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美国最重要的几个艺术博物馆之一。
IMG_4607

IMG_4606

虽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我照例先去看来自中国的展品,但还是路过了一些本地的历史,比如这幅描绘芝加哥南区黑人俱乐部景象的画作。四十年代的场景在纪录片和老照片中依旧是黑白的,画家因此能展示他颜色上的优势。循着大移民浪潮进城打工的黑人们当然需要拥有音乐的夜生活。所有黑人音乐其实都是舞曲,而他们的领带表明,娱乐的权利也是尊严的一部分。

IMG_4614

IMG_4615

这一幅是历史上溯和地理南下之后的景象。虽然描述的是佐治亚的棉花地,但它也代表了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阿拉巴马和南卡罗莱纳所代表的深南。如介绍中转述的画家信念:想要了解美国文化,美国黑人历史是主线。(掘火网页版点击可看介绍大图,下同)

IMG_4639

从博物馆出来时天已经黑了。街对面便是66号公路的起点。这条始于这个路口穿越西部直抵洛杉矶海边的公路是美国一段重要历史的象征,不过我的旅行将会一直向南,与另一条公路的关系更大。东西方向的道路是美国的版图扩张之路,常在电影作品中再现,而南北方向的道路是美国文化诞生之路,创造的是音乐。

IMG_4656

近看芝加哥河。脚下的水也会一直南下,与我同路直奔墨西哥湾,只是会晚些时候才会到达。

IMG_4675

晚八点,名为“新奥尔良城”的59次列车出站向南驶去。与Amtrak给其他路线所起的“海岸星光”、“日落有限版”、“帝国建设者”之类找不到北的名字相比,“新奥尔良”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确凿的浪漫,虽然在北方人看来它含着懒散的土气和殖民地时代的老旧。

IMG_4679

在座铺上摇晃了一夜醒来,列车正要驶入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因为感恩节前夜回家的旅客很多,座号是上车前由列车员分配的,我没能坐在车右边,痛失遥望密西西比河的可能,但却看到了比尔大街(Beale Street)。

IMG_4686

假如没有GPS即时指点,我完全无法认出这条街。因为只有延伸几个街区才能进入核心地段,更何况在凌晨五点,所有的霓虹灯应该都关了。Rosco Gordon曾说比尔大街遍布乐声巨大的俱乐部,一直到清晨六点才关门。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盛况了。按Rufus Thomas的说法,当时的比尔大街是来自三角洲的黑人音乐家的天堂。他曾经在一晚对一个白人说:如果你在比尔大街呆一晚上,你再也不会想当白人了。那样的盛况只属于那些音乐还被称为种族音乐(race music)的时代。比尔大街早就成了纪念品店和饭馆云集的地方,这也是我从未访问它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条大街,孟菲斯还有Sun和Stax这样赫赫有名的唱片公司,和WDIA这样传奇的电台,它的电波覆盖美国中南部一百多万黑人听众,将他们中的一些吸引到了孟菲斯,并且让他们有能力购买卡迪拉克。不难理解它在美国流行乐史中核心和枢纽的地位。当然我也得提及这儿是猫王崛起和安息之处,并且感谢保罗·西蒙,他的那首Graceland,让我在八十年代第一次知道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IMG_4708

IMG_4709

IMG_4719

IMG_4722

IMG_4728

IMG_4741

因为翻译过的音乐书,“田纳西州的孟菲斯”是我到美国之前在文化上最熟悉的美国城市。但直到这次列车停靠之前,我也只是在转机时经过孟菲斯机场而已。密西西比人B.B. King曾说,当年三角洲的黑人音乐家来到孟菲斯就像是到纽约或巴黎一样。而他对我来说像是洛阳或是埃及亚历山大,将辉煌从容翻篇,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火车在孟菲斯火车站停了接近四十分钟,我一直站在站台上,从黑暗直到日出前几分钟。西北便是市中心和Beale Street。日出方向的Stax博物馆是值得去的另一个地方。它的知名度不及Motown,也许是因为它的音乐更南方,更根源。

从托运行李的数量就能看出在孟菲斯上车的旅客很多。在感恩节这天乘车南下密西西比和新奥尔良(NOL),应该是为了和亲人团聚。

IMG_4761

开车后,我没有回到座位,而是在客车一层靠右的门边站了很久,期待看到密西西比河。这是孟菲斯南郊Valero的炼油厂。炼油厂总是建在大河畔或是海湾边,这意味着大河就在不远处。

IMG_4800

很遗憾,我只能偶尔在树林后看见一些小湖。它们应该是密西西比水系的一部分,在洪水来临时重归母亲的怀抱。

IMG_4816

IMG_4866

老61号高速公路从一闪而过。下图是新61号高速公路。虽然被译为“高速”,但它和任何大城市的任何高速比,都是一条乡村路。这条纵贯美国南北,交缠着密西西比河从明尼苏达直到墨西哥湾的公路也许在别处有更好的路段,但眼前这段是它最具文化意义的一段,也是它得名为“布鲁斯高速公路”的重要原因。读者们想必从鲍勃·迪伦的定义性专辑《重返61号高速公路》得知它的存在,而迪伦本人则说,“它是我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我总能感到它在我的血脉之中。”

IMG_4874

“密西西比三角洲 像一把闪亮的国家牌吉他 我追随大河 循高速公路直下 穿过内战的摇篮”——在很多年里,我都以为保罗·西蒙这首歌中的提到的三角洲位于密西西比入海口。直到读了更多书,才知道它所指的是位于密西西州内陆密西西比沿岸的一片特定地区,其人文特征远大于地理特征。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一样,这儿拥有偶尔被密西西比洪泛淹没的美国最富饶的土壤。曾在大片棉花地里生息劳作的黑奴和他们的佃农后代让此地成为美国黑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和美国最贫困的地区。

而对于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事实是:这是布鲁斯音乐的诞生地。Muddy Waters在这样的田野上开拖拉机,直到为国会图书馆工作的Alan Lomax带着沉重的录音器材来录制了他的作品,他才终于北上芝加哥。B.B. King从弹着吉他布道的教堂牧师那儿学会了人生的头三个和弦,在中午一小时的农闲中听到了广播中的黑人音乐,也放下农活北上孟菲斯。来自三角洲的布鲁斯是极端个人的艺术表达,同时也是透露特定人群历史的特殊渠道。如今,三角洲布鲁斯(Delta Blues)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形式已被恐怖海峡、考里斯马基和汪峰借用,但我相信它的灵魂依然在这片土地游荡。田间小镇外的美国南方独有的小酒馆(juke joint),很可能依然有祖辈传承下来的音乐被流着汗的子孙们演奏,没有乐迷、学者、游客和拍摄。至少在Robert Palmer摄制纪录片The Deep Blues的1991年,这类破旧但却喧闹的建筑物依然在密西西比的小村镇中存在着。Fillmore West和Apollo早就成为历史,但在南方,时间走得很慢,我在从车窗里望见的景象,几十年来可能没有多大变化。在这样一片贫困而闭塞的地方,人们对音乐有着更本真的需求:梦想更远大的吉他手早就去了大城市,而听音乐的人想必也不能想象听黑人音乐这件事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会成为趣味高端的体现。但他们的演奏技巧自然不低,因为这片土地一个世纪以来的唯一的文化传统和娱乐手段就是音乐。几十年前,种族隔离时代能给黑人音乐家巡演提供保障的“粉肠通道”(Chitlin Circuit)肯定从这片地区多次穿过。演得好,可以得到两块鸡,演得不好,只能得到一块鸡。这儿的人民和中国人一样,养鸡,吃猪脚猪肠猪耳朵。

布鲁斯记得这个国家已经遗忘的一切。美国诗人Gil Scott-Heron说。

IMG_4883

密西西比小镇格林伍德(Greenwood)。1938年,27岁的三角洲布鲁斯之王Robert Johnson在被邀请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但却在此处被害并下葬。他的具体死因被音乐学家们反复考证依然不得而知,连墓碑都有多处,但这不影响Keith Richards和Eric Clapton对他奉若神明,而世界各国依然继续再版着他的音乐。我买的是日本限量版,因为它有一本厚厚的小册子。

IMG_4887

从残存的字判断,格林伍德站外这幢古怪的建筑是一家乐器店。密西西比的很多小镇都有乐器店。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希尔斯百货店的邮购目录上三块钱一把的廉价吉他肯定促进了很多种音乐的诞生和兴盛。

IMG_4909

IMG_4911

典型的深南部荒僻小镇。所谓深南,是指美国南方一片在历史、经济、文化上较为特殊的地区——这个定义其实非常失败。“黑人最多的美国南方几州“当然也是失败的,深南的特殊气息其实超越了种族。以一批白人作家(福克纳、奥康纳、哈珀·李等)领衔的美国文学中最独特的南方哥特系,或许是了解它的最好方式。

我相信很少会有读者会对这样的风景发生兴趣,到深南旅游,但如上文所转述的观点,想要了解美国文化,美国黑人历史是主线,而我所旅行的这条道路,便是这段历史最清晰的横断面。

IMG_4963

IMG_4933

虽然已是十一月底,从人们的穿着上就能看出我已经进入南方。密西西比南部的小镇麦康(McComb),在民权运动时代曾是三K党制造谋杀和爆炸的地方。但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如今只有寂静的街道。站台上应该是全家三代人在等待亲人回家共度节日。和善的小孩向我招手。对于她们来说,家门口经过的火车应该给童年增添了很多生动的画面。它会影响他们的对世界的认知,并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

IMG_4935

IMG_4938

IMG_4950

站外展出着古老的机车和车厢。这条铁路曾经叫做Illinois Central,1856年完工时曾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

IMG_4986

IMG_4992

IMG_5032

铁道左侧出现了庞洽特雷恩(Lake Pontchatrain),一个与墨西哥湾相通的大湖。离新奥尔良已经很近了。

IMG_5058

有那么几里路,列车是和长桥上的10号高速并行的。看连续画面和听火车疾驰的声音,请爬墙访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HLoQAx_kg

IMG_5080

火车转大弯时,我看见了新奥尔良市下城区,和路易斯安娜巨蛋的圆顶。

IMG_5097

列车掉个头倒退进站,因为这是铁路终点。气温摄氏26度,老人们都换成了夏装。他们应该是来南方度假的。站台的样子和我看见的五十年代的音乐纪录片中非常相似,而车站也确实没搬过家。假如时间回退,必然有很多来自密西西比乡下的艺人在此下车,走上演艺道路,也曾有很多已经历练纯熟的艺人在此上车,前往孟菲斯、芝加哥和底特律,录制唱片,四处巡演,最终影响世界。

IMG_5099我从车站出来,在这幢楼对面等去机场的公交车。边等边查,发现今天没车。南方的节奏就是这样的。楼上的装饰暗示着这座城市与音乐的亲近,而楼下集结的群众正要前往参加庆典活动。

IMG_5106

因为庆典影响,我等了很长时间才上了一辆出租。随后路过了路易斯安娜超级巨蛋。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在本市酿成世纪级灾难时,它的顶盖受损,但依然安置了数千难民。那时它还没有被冠名为梅塞德斯奔驰巨蛋。车窗外以黑人占绝对多数的市民们正在游行庆祝感恩节。吹奏着行进,是这座爵士乐诞生的城市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传统。

IMG_5117

我并没有在新奥尔良逗留的计划,而是到机场取车前往另一个地方,但在寻找租车柜台的时候路过了这个塑像。虽然只是广告,但也算别处无法仿造的特色。

IMG_6347

返回新奥尔良的那天清晨,一路大雨。

IMG_6370

IMG_6375

IMG_6382

但是到了上午八九点的时候,雨终于停歇,我下了10号高速,顺小路驶向河边。比起10号,61号当然是一条小路,此时它已经跑了几千英里,也快要入海了。Marathon的炼油厂提示我,大河就在后面。

IMG_6392

密西西比河入海口是一片湿地,所以我也就没有去寻找奔流入海的壮观场面。新奥尔良附近的密西西比河岸有漫长的大堤,保护着左侧的居住区。地平线上白烟升腾处是Shell的炼油厂。堤顶上可容一辆机动车行使,但一般车辆是禁行的。因为无处停车,我沿大堤开了许久才找到一家有个停车场的医疗中心,停了车,连蹦带跳踩过淤着积水的草地爬上来。遗憾的是,因为河边绵延着一片茂密的树木,站在堤上只能勉强看见树后面的小片水面。

IMG_6395

走了一阵,找到一处小型浮动码头,晃悠着的通道穿过树木,但半当中被铁栅栏锁住,我只好把手机塞过栅栏,拍下了这张还算开阔的画面。当时我想起的的是When The Levee Breaks中震撼人心的击鼓和凄凉的口琴。Led Zeppelin的那个版本可能是我最早听到的带有布鲁斯直系血统的音乐。英国没有洪水。和丈夫一起创作了原曲的布鲁斯女艺人Memphis Minnie便出生在我左侧的城市,然后在孟菲斯成名。

IMG_6403

虽然需要去还车、托运行李和安检,但我还是不假思索地踩过沼泽,爬过不知道倒伏了多少年被多少次洪水淹没的横七竖八的树干,走到了水边。我一边警惕着水蛇、鳄鱼和其他毒虫,一边变换着身体重心以免在河泥中下沉,透过长须的枝条向远处望去,体会越狱者循下水道逃出来时望着自由的心情。

IMG_6427

IMG_6430

IMG_6431

IMG_6433

IMG_6434

新奥尔良的机场被称做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国际机场。我已经不记得是如何知道这个名字的,毕竟以前从未在此起飞或着陆,不过它总是让我想起Philip Glass 2007年一次讲座上的话。在讨论他的歌剧Satyagraha时,他说他年轻时关注的是艺术和普通人生活之间的距离。在1978年创作此剧的时候,世界充满了暴力的动荡,于是他想重新拾起甘地使用非暴力方式改变社会的观念。有一天他开车带小女儿开车在Major Deegan Expressway(纽约Bronx的一条高速)上行驶,她问他这个Deegan上校是谁,他回答不出来。他说为什么不用 Jackson Pollock命名呢?Aaron Copland Freeway。用诗人之名来命名机场。Allen Ginsberg国际机场。当他想到自己的国家或是任何国家的历史时,他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艺术家和作家,从来没想过将军什么的。假如他当官,肯定会用命名来纪念那些以人格和想像力改变世界的人。(讲座录音见https://digforfire.net/?p=9885)

不过,机场内部除了一家饭馆和一家纪念品店之外,并没有对这个名字乃至新奥尔良的音乐传统给予过度渲染。我在登机楼的一端发现这几块展板,外观很严肃,但完全合理,因为和这篇简短的图文一样,它们试图讲述的是地点和人群的历史,而不是音乐。

IMG_6451

IMG_6452

IMG_6435

IMG_6436

IMG_6437

IMG_6438

IMG_6439

IMG_6440

IMG_6441

IMG_6442

IMG_6443

IMG_6444

IMG_6445

IMG_6446

IMG_6447

IMG_6448

IMG_6449

IMG_6450

希望看到上述图片大图的读者可以到掘火网页版点击相关图片。

IMG_6463

IMG_6467

IMG_6466

IMG_6468

在C16登机口附近,我发现了这幅壁画。比起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的那幅作品,它虽然有更多历史和音乐元素,但主题是同样欢乐的,并且在邀请着观者加入。历史上的新奥尔良对不同族裔文化的开放态度是美国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此地出产独特的音乐和食物,也就不足为奇。

IMG_6482

IMG_6493

IMG_6497
飞机开始滑跑,我才意识到自己又坐在了倒霉的左侧,只能看见大湖。也许是听见了我的叹息,飞机在大湖上空钻入云层前三十秒向左转了个弯,让我能远眺那条即将消失在海湾中的大河。

 




3 Comments

  1. 管理员
    12/27/2015

    作者更正:The blues remembers everything the country forgot这句话出自Gil Scott-Heron的诗,Moodymann的音乐中使用了这首诗,我误将credit给了Moodymann。微信版改不过来了,但上文已更正。向读者表示歉意。

  2. 管理员
    12/27/2015

    原诗见:https://digforfire.net/?p=6196

  3. chelsea
    03/17/2016

    胡总,收一下豆邮!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