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讨论从“如何生活”为切入点,引用了许多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界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洋洋洒洒地聊了四十五分钟,从共享空间、身份认定、可持续发展、社区责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来给这一百年的室内设计做一个并不完全的宗旨归类。
Chazen的非洲艺术展览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人们对非洲艺术品的“正宗性”、美学品质和文化纯度的普遍追求,这些追求曾经推动着过去大多数博物馆的非洲艺术展览。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他虽然短暂,但却比大多数人经历多得多的一生。正因为看穿世事后仍然坚信着一些东西,他才画得出像夏天的冰一样纯粹、坚硬、舒爽的快乐。
饱经风霜却还和蔼可亲的安妮·阿尔伯斯在1984年的一段珍贵采访中提到:“它(纺织)总被认为是工艺而非艺术…它若呈现于纸上就是艺术。”
从这里也能多少看到埃罗·沙里宁那些杰出作品诞生的过程,天才的、灵光的思索应该只存在在某个被给出的瞬间,但也并非不要求感受和见识的积累,纪录片里看不到的部分,则是更多的日日夜夜。
当公共空间的监控越来越多,徒步运动越来越被限制,行走者,游荡者,漫游者,是否还能在其中找到空间进行活动?在这样的城市,有着不可阻挡的离心逻辑的经济力量正在排空中心,将居民们前所未有的向外重置,想成为心理地理人的他们,能留得起吗?
真正讓我在意的是最後一段極美的描述,我竟始終無法找到相應的部分:「剛才還在大力促成光彩美態出現的紅色、棕色和綠色,在被陰影的透明琥珀色減弱之後,已準備好自行消失,以便與正在上升的雋永夜曲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