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经成纬至 发表于01/29/2021, 归类于视觉 景观, 跨界.

标签

掘火中译:埃罗·沙里宁 – 预见未来的建筑师

 

译制 | 经成纬至
校对 | ricepudding 咕噜猫
策划 | 掘火字幕组
封面 | Smobniar
片头 | petit

【译者前言】埃罗·沙里宁是建筑史上一个无法被绕过,但又不知该放在何处的名字。20世纪中叶,建筑在美国将将走出现代主义,却走入更多的反复与挣扎时,他没有选择用自己的工作给整个美国建筑指出一条明路,却选择超越这个混乱的时点,凭着自己对建筑的一腔热爱,去做一些可以说只是在回答自己,也可称回答了人类的作品。现代钢玻的大园区,雕塑小品般的小教堂,还有看不出年代,凝固在时间中的巨大纪念建筑,他通过他的选择:建筑师的选择,同时也是雕塑家的选择,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选择,将这一切在短暂的一生中赠与了这个世界。他的作品至臻机械时代的技术精美,又透出人的选择带来的人性品格,现在的学者仍能用时代、风格去强行定义他,仍能含沙射影说他的建筑自高自大、华而不实,不知是否只是因为他自己那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已经散落在过去的世界里。

这部纪录片里与埃罗人生相关的众多他人也很值得一提,他正巧与旧世界大师共度童年,与新大陆所有辉煌的名字一同成长,再被下一代的绘画者和书写者铭记。他的父亲埃利尔·沙里宁作为现代主义早期的大师之一在芬兰本土留下过赫尔辛基中央车站等稳重典雅的设计,给美国也留下了从高层建筑、教学园区到教堂式样众多的建成作品;高尔基、马勒、西贝柳斯,这些名字代表的成就无需多提;我们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见过伊姆斯夫妇设计的经典家具(或是仿制品);凯文·罗奇、拉斐尔·维诺里、西萨·佩里、罗伯特·斯特恩的名字已与埃罗一起写进了每个建筑学生的课本,他们各自把自己的设计远播大洋彼岸;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耕耘建筑历史及理论,其著作已被译介到国内。而他的儿子埃里克,作为一整个伟大时代懵懂的旁观者,可能离我们观众的距离是最近的,本片的拍摄,是他用镜头带着我们遥遥回望这过去世界的辉光。

对我这样一个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人来说,建筑师的故事的意义就在于讲出世界仍等待着、我们也能做出如此顶天立地的建设。所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绘图和记述的工作,做一些这样的翻译的工作,也变得像是有了更远大的目的,在岑寂的一夜一夜、荒蛮的时间旷野中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虽然无法不承认自己的拙劣,但姑且相信自己尽力做出的东西聊胜于无吧,毕竟世界丰富起来的过程终究是需要各自做各自的事的。

从这里也能多少看到埃罗·沙里宁那些杰出作品诞生的过程,天才的、灵光的思索应该只存在在某个被给出的瞬间,但也并非不要求感受和见识的积累,纪录片里看不到的部分,则是更多的日日夜夜。推翻一稿、再拿出一个更优秀一点的设计方案说起来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却是全身全心投入,却无法预判工作量,甚至有时都不敢肯定能否做到,只能闷头向着一个瞬间的、飘渺的念头进发的事情。创作之人的悲欢大抵也能相通,但鲜有什么门类的创作总是受到这种量级的翘首期盼,也鲜有哪种作品不止能给予一份记忆,更能定义一种生活、推向一个未来,拿捏这样重要的造物,优秀的建筑师显然谨慎许多,也前卫许多,更热情许多。

到底建筑史也不是一种文字的东西,作为并没有真正地写史的写史者,人们不断地将这些故事复述,却实际上已经许可了它沉默地变迁。假若圣路易斯拱门在千年之后仍然屹立,到那时是否还会有人拾级而上,像个孩子一样仰望属于人类的时间?(经成纬至)

b站:bilibili.com/video/BV1iz4y1m7D

掘火:digforfire.net/?p=18595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